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
![]()
![]()
2024年10月10日,在浙江省缙云县加入舞龙队伍的智利青年历史学家卜睿哲。
世界中国学正在经历一场由青年引领的革命。他们不再满足于书斋中的文本解读,而是跨越山海、走进田野,在行走中,在传统与数字,在官方与民间,在东西方交汇处,重新寻找“中国是什么”的答案。
中国,的确在年轻人眼中变得更具吸引力。英国政治评论员马丁内斯指出,中国在扶贫、生态文明与和平外交方面的实践,正成为西方年轻一代的参照系。“你可以在北京或上海走好久,却看不到街上有垃圾……孩子们在公园玩耍,老人在打太极。这些细节让人感到:中国才是未来。”
然而,吸引力并不自动转化为理解力。真正的理解必须回到文明的深处,即便最前沿的数智技术也是如此。香港大学人文实验室助教车柱沆(Javier Cha)表示:“相当多的学者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开始使用建模和早期版本的计算机。回顾历史是非常重要的。”而来自意大利米兰大学的博士生、自由译者乔影以《黑神话:悟空》为例,阐释“中华性”是一个不断被青年参与建构的动态过程。他认为该游戏之所以能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有效媒介,正因为根植于《西游记》等经典文本积淀的“文化资本”,在此基础上实现当代转化。
回到文明深处不意味着回到书斋。中国学不是象牙塔中的学术,而是走出来的学术。智利青年历史学家卜睿哲(Renzo Paolo Burotto Pinochet)实地走访中国浙江省缙云县农村,去到非洲南部的津巴布韦中津农业合作示范村。行走让他明白,学者需要用自己的知识去改变人民的生活,而中国让他看到这种可能。张仲思也回忆20年前在中国各地旅行查档案做田野调查的日子。这种真实的观察,成为他投身汉学研究最初的动力。
行走中的青年学者相遇之时,便成全了人与人之间的中国学。青年华裔泰国学者洪文发(Sittithep Eaksittipong)在跨越太平洋的学术旅程中,遇见一位读过他著作的中国外交官,至今仍互相答疑。如何展示一个真实、多元、有温度的中国,或许是未来中国学的挑战之一。世界青年们正跨越屏幕与国界,回到镜子般干净明亮的人的本质中去,寻找真实个体,看见有温度的中国。
原标题:《上观连珠评④便成全了人与人之间的中国学 | 世界中国学大会》
栏目主编:王珍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蒋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