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六点,69岁的老李像往常一样踱步在公园的小道上。远远地,他看到邻居吴阿姨正和一群人练太极,动作柔和、神情专注。老李心里嘀咕:这么大岁数了,还不担心身体出毛病?
可突然,他想起几个月前单位体检时医师的话:“你今年的体检指标,比前年还好一些!”身旁一位熟人悄悄笑道:“大概你是越活越年轻了吧?
”老李闻言沉默,却开始反思,难道只有年龄、疾病才决定寿命长短?为什么有的人即使上了年纪,依然精神矍铄、活力十足?
![]()
说到长寿、健康,很多人直观地认为,就是“衰老慢一点、少得病”。但钟南山院士却有不同的答案。
他曾公开表示:真正决定人寿命长短的,并非衰老和疾病,而在于我们的生活方式与心态。这个观点听起来让人惊讶——忙于抗衰老、怕疾病,反而忽略了真正影响寿命的“幕后推手”。
那么,钟南山院士提到的“4条忠告”到底是什么?怎么做,普通人才能活得更久、更好?你以为自己做得已经足够好,或许恰恰遗漏了关键细节。
尤其是第四条,不少人明知重要却极易忽略。接下来,我们就揭开长寿背后的真正秘密。
很多人把健康长寿寄托于抵抗衰老、避免大病,却常常焦虑和无力。钟南山院士多次强调,影响寿命的关键变量其实有五个:遗传、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医疗条件和生活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正是我们能自主调整的生活方式。
![]()
医学大数据表明:项针对4263名18-95岁成年人血样的分析证明,生理机能下降并非匀速,而是分阶段突然变化,转折点多与生活方式改变有关;日本成为世界著名的长寿国,超60%的长寿老人均有良好的饮食、锻炼与心理状态;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指出,健康行为可让寿命延长5-10年,相比基因的影响,其作用更大。
也就是说,你每天的作息、饮食、心态,才最直接决定健康与寿命的“下限”与“上限”。疾病只是阶段性风险,生活习惯才是持久影响力。
那么,钟南山院士具体分享了哪4个“长寿忠告”?每一条看似简单,却意义非凡。
保持科学作息,别熬夜,顺应生物钟
睡眠与长寿密切相关
哈佛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每晚坚持作息规律、7小时优质睡眠,中老年人慢病风险比长期熬夜者低约29%,认知衰退率降低18%。
钟院士建议,尽量保持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减少失眠、早醒问题。即便退休后,也应避免日夜颠倒和过度午睡。
均衡饮食,远离暴饮暴食与高脂高糖
日本健康调查证明,每日食物多样性5种以上、三餐规律、不暴饮暴食者,其血液代谢综合征发生率比饮食不清淡者低38%。
钟南山多次强调,以谷类为主、蔬果丰富、适量优质蛋白,限制高盐、高糖、高油食物,是老年慢病预防的基础。长期维持“八分饱”,也是中华传统智慧。
![]()
坚持有氧运动,强度因人而异贵在坚持
运动对抗衰老、降低疾病风险已被无数权威证实。中老年人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可少发心脑血管疾患17%。
钟南山院士本人至今仍坚持锻炼,强调“哪怕走路就好,重要的是能持久执行、量力而为”。
保持乐观心态,管理好压力情绪
精神健康与长寿、高质量老年生活息息相关。哈佛健康研究统计,持续悲观消极型人格死亡风险高出乐观人群21%。
钟院士多次呼吁,良好心态,乐于社交,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有助于免疫力提升、降低癌症复发率。“不钻牛角尖,不自责焦虑”,这句话对中老年人尤其适用。
![]()
知道归知道,做到才有效。如何将钟南山院士的忠告“落地”?这里给你几个简单执行的建议:
睡眠建议:每天晚上准时关灯,远离手机和平板,营造安静微暗的卧室环境。失眠者可试试温水泡脚或睡前深呼吸,帮助入睡。
饮食调整:一日三餐定时,早餐不可省略。多选燕麦、豆腐、鸡蛋、绿叶蔬菜与新鲜水果来搭配,两餐间避免高糖零食。
运动计划:不需一开始就“大强度”,快步走、打太极、游泳、广场舞均可。每次锻炼后保持一点微微出汗,以“还能说话但不能唱歌”为宜。
情绪疏导:有烦恼可与亲友多沟通,参加社区活动,既锻炼身体又愉悦心情。遇到不快,多自我鼓励一句“没关系,一切都会过去”。
![]()
健康不是赛跑,而是马拉松。每一件微小的好习惯,都在无形中延长生命的“高线”,减少衰老与疾病带来的影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