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巨头“圈地”餐饮夫妻店:是救命稻草还是致命冲击?
近日,随着美团、饿了么等平台加速布局线下餐饮小店市场,一场围绕传统夫妻老婆店的争夺战悄然打响。平台们打着“数字化赋能”“供应链升级”的旗号,却让不少坚守街角巷尾数十年的小餐馆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焦虑。
平台大军压境,小店主忧心忡忡
在北京朝阳区经营了15年“老张拉面”的张建国,最近频繁接到平台业务员的拜访电话。“说是帮我们改造智慧餐厅,接入中央厨房系统,可这加盟费、系统使用费算下来,我们这种小店半年白干。”他指着墙上发黄的合影照片苦笑,“我爷爷传下来的手艺,难道真要变成预制菜?”
这并非个例。据中国餐饮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各大平台在全国已签约改造超过5万家夫妻店,但同期有小餐饮店主反映,改造后综合成本平均上升30%,而订单增量多数未达预期。
数字化迷思:流量红利还是流量依赖?
平台承诺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看似美好,实则暗藏玄机。在广州经营煲仔饭的李女士透露,接入平台系统后不仅需要支付高额抽成,更要遵守严格的运营规范。“连用什么米、多少度火候都要按他们的标准,我们祖传的烹饪秘诀反而成了违规操作。”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深度依赖平台流量,小店就失去了经营自主权。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李明分析:“平台通过数据、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全方位渗透,正在重塑餐饮业的底层逻辑。小店要么被纳入体系失去特色,要么在流量竞争中边缘化。”
生存困境:传统味道遭遇时代考题
在成都,已有超过200家老字号小店因无法承受改造压力而歇业。这些通常雇佣不超过5人、传承着独特风味的家庭作坊,正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
“我们不是拒绝进步,而是想要有尊严地转型。”在武汉经营热干面摊位的陈师傅说,他试过接入平台,却发现要改变几十年验证过的配方来适应标准化要求,“那还是武汉人记忆中的味道吗?”
出路何在: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
专家建议,面对平台经济的大潮,小餐饮业主需要保持清醒。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王强指出:“小店要坚守特色,可以通过组建行业协会争取议价权,同时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建立直接客户联系,避免被单一平台绑架。”
一些成功案例也值得借鉴。上海的部分老店通过打造“手艺直播+限量预订”的新模式,既保持了传统工艺,又打开了高端市场。
结语
当科技巨头将触角伸向街头巷尾的烟火气,这场不对等的较量关乎数百万家庭的生计,更牵系着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如何在时代变革中守住那份独特的“锅气”,需要平台更包容的智慧,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守护。这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夫妻店,不仅是商业主体,更是城市记忆的载体,它们的命运,值得所有人关注。
饭店时间就几个人,怎么活啊!
![]()
饭点时间没人啊,惨不忍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