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有事好商量”的议事协商理念融入基层治理实践,形成“大家事大家议、众人商众人办”的治理格局,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黄楼街道地处青州城区东部,总面积90平方公里,下辖8个管区、96个行政村,总人口9万人,素有“中国花木之乡”、“仙客来之乡”、“江北花卉第一镇”的美誉。这里不仅拥有江北最大的现代化花卉苗木交易中心,更是全国最大的草花和盆栽花生产基地。然而,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乡村治理却面临决策"关门化"、矛盾"调解难"、事务"动员难"等难题,如何让治理扎根泥土、呼应民心?黄楼街道以“垄上议事会”为核心的“垄上心声”议事品牌,给出了基层善治的破题答案。
![]()
“垄上心声”品牌的核心,是将治理重心下沉到村民“家门口”,用“接地气”的方式激活基层治理活力,实现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治”的根本转变。
一是议事场景,从“会议室”到“田间地头”。打破传统会议的时空限制,将议事场所搬到村民劳作的田埂、茶余饭后的院落、村口的大槐树下。“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议事场”,村民在熟悉的场景中放下顾虑,真正实现“唠家常式”议事。二是议题生成,从“干部定题”到“村民点题”。议事内容完全来自村民生产生活的真实诉求,小到邻里排水纠纷、道路修补,大到土地流转、产业规划,均由村民自主提出、集体商议。三是解决路径,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治”。改变“干部说了算”的传统模式,建立“村民陈述-集体讨论-共识表决”流程,利益相关方充分表达诉求,村“两委”成为“引导者”“服务者”,协调资源、推动落实。
![]()
一场“排水沟风波”的化解之道
2023年8月,康河村的一场“排水沟风波”,成为“垄上议事会”化解矛盾的生动注脚。
康河村有一条纵贯全村的排水沟,是汛期排涝的“生命通道”。入汛后,下游村民李某为防止雨水漫进新翻修的院落,未经商议私自垫高门前沟段。大雨来临时,上游积水受阻倒灌,导致地势低洼的王某家被淹,两家矛盾迅速激化,引发上下游村民之间的群体对立。面对紧张局面,康河村“两委”当晚紧急召开“垄上议事会”。会上,王某、李某分别说明诉求,村民们也纷纷发表意见,有人指出“私垫高沟是导火索”,也有人直言“排水沟多年未清淤,过水能力早不足”。最终,经过商讨提出“彻底清淤+拓宽沟道”的治本之策,达成共识。次日李某移除垫高土方,恢复沟道原状,村党支部牵头向上申请资金支持,村民按受益程度分摊劳动力与自筹资金,共同参与排水沟清整治工程。方案落地后,不仅彻底消除了排水隐患,更让村民在协作中化解了积怨、增进了信任,村庄凝聚力显著提升。
![]()
“垄上议事会”的治理深化之路
截至目前,“垄上议事会”已在黄楼街道25个村落地生根,成为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金钥匙”。为推动治理效能再升级,“垄上心声”持续深化聚焦三大方向。
一是议题升级,从“民生琐事”到“发展要事”。议事主题从“邻里纠纷”“设施修补”等日常小事,向“花卉产业升级”“乡村规划编制”“集体资产盘活”等核心议题延伸,让议事会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决策智囊”。二是机制闭环,从“议事共识”到“成果落地”。建立“议事-决策-落实-反馈”全流程闭环机制,明确议题筛选、共识达成、结果公示、效果评估各环节责任,确保议事成果转化为发展实效。三是模式扩面,从“试点探索”到“全域覆盖”。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线下保留田间地头“流动议事会”,线上依托数字平台延伸议事链条。系统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的工作模式,在全街道范围内大力推广,打造“有机制、有温度、有实效”的基层治理品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