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一座汉代古城,竟被当成泥场拉平:一块汉砖,捡走了整个时代的沉默
![]()
旅顺老铁山脚下有片看起来不起眼的丘陵,但它藏着一个名字很洋气也很接地气的地方——牧羊城。说实话,很多人以为那只是几堆古土和散落的陶片,没人想到它是大连南部发现的最早汉代城址,北南长约一百多米,城墙曾高达三到五米。这地方的历史,从明治年间就被外来的学者盯上了,滨田耕作等人在1910年、1912年两次调查,1928年又有学术队做了大规模发掘,出土了石器、骨角器、玉饰、铜器、铁器、古钱和大量陶片,考古资料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有人生活、有祭祀、有丧葬的活历史现场,但很多重要的实物最后被运往了东京的研究机构。
更让人心疼的是近代的“乡土处理方式”。我前几次去看,印象最深的是村庄院墙里一块块大青砖,那是当年墓葬和城墙的残片。2016年我和《大地作证》的孙国田先生在牧羊城的保护碑前,跟一位姓刘的老人聊天,他说北面的城墙在三十年代就没了,南面的城墙小时候还“老高”,后来生产队把城墙当泥场,把土拉去垫猪圈、填院子,拉了三十多年,慢慢就平了。听老人这么说时我心里很复杂——既有对生活需要的理解,也有对历史被当作随手物料的无奈。说白了,吃饭和保护文物之间,没有谁一开始就能轻松做选择,但最终受损的,往往是大家都没有意识到价值的那一部分记忆。
![]()
从考古角度看,牧羊城的地表仍然散布着遗物,土地基本没有大规模耕作,这意味着如果用现代的非破坏性探测技术,配合有组织的发掘,可能还会有新的发现。但现实中,几十年的人为取土、拾砖和零星的私人收藏已经改变了遗址原来的面貌。更糟的是,保护措施有时只停留在“不准种果树、只许种庄稼”的行政命令上,缺少与村民利益的结合和文化传播的落地方案。结果是表面看着“保存着田地”,实质上很多可解释的痕迹被拆散、被利用,历史断层就这样被无意中拉长了。
说到出路,我觉得可以把保护和发展连起来,既不要让古迹变成孤岛,也不要把村民的生计置于保护规则之外。先做一个详尽的地面与地下非侵入性调查,把散落的砖瓦做好标注和数字化;其次在村里建立一个小型展示空间,把可复制的出土物制作成科普展品,真正有价值的文物由专业机构保存并通过数字方式回传给村民共享;再者可以把村民培训成讲解员,把采集到的故事、老人记忆和考古信息编成旅游线和学校课程,让保护成为带动地方收入的长期项目。说实话,这些都不是什么高深的创新,关键是要有人把它们串联起来,既管得住地,又盘活人。
![]()
展望未来,类似牧羊城这样的地方会越来越被重视,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术发表上,还体现在地方记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上。我个人觉得未来十年,随着三维扫描、地面穿透雷达等技术普及,加上地方参与保护的意识提升,很多散落在墙角、院头的汉砖会有机会“回到话语里”,成为村里孩子上历史课时能触摸到的东西。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法律、资金和公众教育三方面同时发力,单靠一纸保护碑或者临时封地是远远不够的。
最后说一句金句,别把历史当泥土,一块汉砖背后可能藏着一个族群的日常和一段被忘却的秩序。牧羊城还能不能被找回不是科学家一个人的事,也不是村民单方面的损失,它牵涉到我们如何定义“家乡”的记忆,以及未来如何在发展中保留脉络。你家乡有没有类似被当建材、当填土的古物?说说你见过的那些被忽视或被守护的故事,说说你的想法,或许有人听了就会去做点什么。
![]()
素材来源:历史考古发掘记录与2016年现场采访资料(孙国田、林娇、牧羊城当地村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