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代史上的民国时期,可谓是真正的大争之世,各类英雄人物层出不穷,风起云涌,一时间群雄逐鹿,各展风采。这些人中,有的人功勋卓著,响彻九州,而有的人却如流星一样划过近代史的天空,英年早逝。胡景翼就是这样一个胸怀抱负但却无奈仓促离世的可惜人物之一,如果他能够将他在河南地区的实践真正落实下去,着实让人好奇,近代历史中的中国会走向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
八百里秦川
胡景翼是陕西富平农家子,打小跟着高家拳的师傅练把式,拳脚功夫扎实得很。那时候乡下孩子要么种地要么学手艺,他偏不一样,进学堂念书时,跟着先生读了些新思想的册子,越读越觉得“要救中国不能光靠拳脚”。
![]()
1910年,胡景翼经井勿幕引荐入了同盟会,陕西的革命党里,他是最年轻的骨干之一。当时很多人喊着革命口号,却总在计较自家得失,而胡景翼不这样,他认准的事就实打实去做,领路人井勿幕也对其颇为赞赏。
1911年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陕西,胡景翼连夜跑到耀县药王山,树起了反清的旗子,手下的秦陇复汉军第一标,都是他从渭北一带拉起来的同乡。他带着队伍打了好几场硬仗,把渭北的镇子收回,还除掉了会党头目张南辉。
![]()
打完仗,胡景翼让士兵把缴获的粮食分给老乡,也有人曾劝他留着充军饷,然而,胡景翼却认为,打仗的目的就是为了造福百姓。这本来就是抢老百姓的粮食,这时候不就是应该还给他们吗?
![]()
后来陕西靖国军成立,胡景翼当了第四路司令,手里的兵从几百人扩到上千,成了渭北最有实力的队伍。直皖战争后,他的部队被直系收编为陕军第一师,他当着师长,表面上听直系的话,暗地里却抓紧整训部队。
英雄本色
那几年军阀混战,各路人物摆台子唱戏,你方唱罢我登场,好多将领只顾着抢地盘,胡景翼却逼着士兵练射击、学战术,还请了先生教他们认字。不得不承认,胡景翼胸怀之宽广,目光之长远,当世罕见。
![]()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胡景翼和冯玉祥、孙岳结盟,在中秋节时,他们突然调转枪口,一举端了曹锟的大本营。事后胡景翼成了国民军副总司令,他手里的国民二军,是北方最能打的部队之一。冯玉祥性子急,孙岳做事稳,胡景翼却能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打硬仗时他冲在最前面,搞谋划时又比谁都周全,连冯玉祥都佩服:“胡子(胡景翼的绰号)这脑子,真是天生带兵的料。”
![]()
后来胡景翼被任命为河南督办,他带着国民二军一路南下,将吴佩孚的残部横扫,部队也扩成了好几个师旅。
1925年开春打“胡憨之战”,胡景翼左臂上生了个疔疮,疼得抬不起来,却硬撑着坐轿子到前线督战。镇嵩军的憨玉琨以为他病得不行了,想趁机反扑,没成想胡景翼坐在战壕里指挥,硬是把对方的防线撕开了口子,拿下了洛阳。然而进洛阳那天,胡景翼第一件事就是下令:“不许士兵抢老百姓东西,谁犯戒就军法处置。”
![]()
说起来胡景翼主政河南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是的措施手段却令人刮目相看。他主张“豫人治豫”,把宋振标、郭仲隗这些河南有名的读书人请来当顾问,整顿官场里的歪风,还派部队清乡除匪,河南的治安好了不少。
![]()
除此之外,胡景翼又拨款修铁路、办工厂,专门划出一笔钱资助穷学生读书,甚至成立了古墓保存会,让人看着那些老坟茔,怕被乱兵挖了。最让人吃惊的是,他还请了李大钊、王若飞过来,给部队讲新道理,选了不少年轻人去苏联留学,说要“学人家的本事,回来救中国”。
天妒英才
然而到了4月份的时候,胡景翼左臂的疔疮恶化,加上天天熬夜处理公务,身体彻底垮了,在开封的公馆里与世长辞。临终前他攥着岳维峻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河南的事……你接着办……”最后叹一句“英雄至此,肝肠寸断矣”,就此离开人世。
![]()
胡景翼去世后,他的灵柩从开封出发,走了二十多天回到陕西,沿途的百姓摆上祭品,哭着往棺材上撒纸钱。最后葬在华山北麓的王猛台,于右任亲自给他写了墓志铭,字里行间全是惋惜。孙中山说他“所历弥苦,所志弥坚”,董其武后来回忆起他,总说“胡司令是真把百姓放在心里”。1936年冯玉祥在郑州建了座“胡公祠”,楹联上写着“奠幽燕、绥汴洛”。
![]()
另外,胡景翼当年创办的志诚中学,后来出了不少人才,很多人成了国民二军的底子,这支部队也成了北伐战争里的一支劲旅,这些对于胡景翼来说,也是最好的墓志铭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