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人民大会堂建成震撼世界,赫鲁晓夫不信,亲至观摩后却沉默了。1959年,历经一年,人民大会堂终于建成,但是苏联的赫鲁晓夫不相信,直到他来到人民大会堂前,就一言不发了。
1958年,中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十大建设,其中一个项目,就是建设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如何命名?最初也是经过一番争论的,由于是召开全国人大的最高会议厅,有的同志提出就叫人民宫。毛主席做了决定,就叫人民大会堂!
最重要的是设计,有了设计图才能够进行建设,几乎全国所有的建筑设计师都画出了自己的设计图。
由于条件的限制,建筑的总面积预估为7万平方米,当然,这只是预估,其次,还要兼顾各种条件,配备各种设施。
主会场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就是宴会厅,办公主楼。最终,我们投入的总预算和建筑规模为17万平方米。
设计框架已经确定,接下来就是具体设计了,为了将这三大主要设施巧妙的结合为一体,各位建筑设计师可以说是绞尽脑汁。
最终,赵冬日同志的设计图通过了所有评选专家们的审议,它的设计巧妙的将中央大厅办公主楼宴会厅这3栋主要建筑连成一体,解决了所有的冲突,还增加了气势和美观性。
接下来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难最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具体建设,1958年10月28日,人民大会堂正式开工,无论设计师还是建筑工人,夜以继日一起上阵,没有休息,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设计师们反复修改,晚上设计,白天动工。
全国各地的工厂加班加点,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成为了当时的最高需求,特制的玻璃由沈阳玻璃厂负责烧制,每一块重500公斤,而且烧制时的温度要精准的控制在1220摄氏度,不能出一点差错。
全厂工人仔细研究。加班加点,连夜试验烧制,不知熬过了多少个日夜,才最终烧制出了合格的优质玻璃。
木材是从云南运来的现伐优质樟木,每一颗木材,每一块木头,在运到之后都经过了妥善保存,鞍山钢铁厂最新一批的轧热钢材连夜出厂送到工地。
在建设过程中,工人们偶然间发现了永定河的古河道,既然是古迹,那就必须要保护,但如果改变已经选定的人民大会堂会址,很有可能功亏一篑。
建筑专家们夜以继日,反复思考决定将原有的椭圆形礼堂改为扇形礼堂,没想到这巧妙的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席位设置问题,两难自解。
人民大会堂一经建成,震惊了世界上所有的建筑学家,这是一个建筑学奇迹,就在这一年,赫鲁晓夫来到中国访问,他此前听说了人民大会堂的奇迹,但他并不相信。
这位曾经的苏联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政委仍然没有改变苏联人眼高于顶的固有观念,直到他见到人民大会堂,才默然不语。
这座殿堂是中国建筑史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是由中国人民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命名的大会堂,是真正的属于人民的大会堂。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