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股艺术唤醒乡土、文化振兴乡村的热潮在广袤田野间涌动。废弃厂房变身创意工坊,古朴村落引来艺术家扎堆,一批批“艺术村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动能。
然而,当相似的墙绘、雷同的雕塑、千篇一律的“文艺范儿”在不同村镇被机械复制时,所谓的“艺术乡镇”,如何才能避免“千村一面”的窠臼,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独特灵魂?本期基层圆桌会,我们就一起聊聊。
![]()
将艺术融入乡村,会受欢迎吗?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曾一度被贴上落后、空心 的标签。一些村镇开始尝试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文旅融合、农艺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
空空:作为到处跑的背包客,我太欢迎这种变化了!以前农村游就是农家乐,现在有艺术气息的村子,有民宿、有展览、有体验课,我愿意多住两天,多消费。
李云佳:河南商丘民权县王公庄村开发了“民权虎”IP,不仅通过直播带货将虎画销往全国,更依托画虎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形成集画作定制、民宿体验于一体的产业链。
1480:浙江宁波宁海县葛家村的实践颇具启发,通过“寻宝”行动梳理乡村文化资源,将废旧老屋、百年桂花王等元素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核心素材。
现如今,各地的“艺术村镇”吸引了无数游客,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成了“网红打卡地” 。这些 “归园田居”之地,也成为艺术节、文化节的热门举办地,为村镇带来了经济效益,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 新 引擎。
小龙湾:我就是因为我们村有了艺术项目之后从城里回村的,最深的感受是老乡们自信了。以前觉得老家土,现在发现老手艺、老房子在艺术家眼里都是宝。大家一起参与改造,村子变美了,凝聚力也强了,感觉生活更有奔头。
人间宝藏:据我观察,做得好真的有用。我们这边有个村子,以前年轻人全跑光了,后来几个美院老师过去,带着村民一起搞藤编设计,现在他们的工艺品在网上卖得还挺好,老乡们赚到钱了,脸上笑容都多了。
君心似:搞好了是“三赢”——村里赚钱了、文化传承了、环境变美了。但核心就一条:不能忘了老乡,他们才是主角!
“艺术村镇”,令人“似曾相识”
不少人表示,出去旅游总是能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艺术小镇”或者“艺术乡村”的字眼,但到了 地方 一看, 很容易 生出 “似曾相识”之感。相似的颜色布局,雷同的咖啡馆,千篇一律的文创集市和民宿集群……“艺术村镇”在经历最初的繁花盛景后,也开始面临严峻的同质化挑战。
棒棒糖:现在很多艺术乡村变成了“外来者的艺术游戏”,由外来艺术家在一个个不同的村庄进行雷同的创作,完全忽视了本地特色、村民需求。每个村庄都有独特的历史记忆、风土人情,艺术村的同质化,实际上是对鲜活乡土资源的忽视与浪费。
农功:不少地方基本上就是抄作业,村口立座碑门,写对联刷金粉,然后悠悠石板路,白墙黑瓦加红灯笼,路沿几盆三角梅点缀下,墙面几幅山水画,几摊当地小吃。
踱来踱去的猫:有的艺术乡村,涂鸦墙、咖啡馆、怀旧景点都有,主打一个翻拍。市集、文艺表演、NPC,IP符号不鲜明。
木木:因为大家都在求“快”,所以直接抄,但艺术是需要文化沉淀的。
李云佳:当前不少艺术村镇陷入困境,根源在于追求“大而全”的统一规划,忽视了街巷空间的多样性与原生魅力。
小鹿:上周末又打卡了一个网红艺术村,进门左手边是扎染工坊,右手边是陶艺体验,往前走50米必有一家明信片书店,再拐角处一定有个卖手工皮具的,我一度怀疑全国共用同一份招商手册和装修方案。
老骥伏枥:十年前去那些真正的古村落,还能看到当地老人坐在门口做竹编,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特产食物的香气。现在可好,把原住民都迁走了,老房子刷层白灰,挂上“北欧风”吊灯,门口摆个复古自行车和仙人掌,就敢叫“艺术村落”了。
“艺术村镇”,该怎么建?
艺术融入 乡村, 其 生命力在于多样性,其魅力在于独特性。 对于 “艺术村镇” 究竟该怎么建 ,网友纷纷建言献策。
江其鹏:要把发展文旅经济跟建设美丽乡村协同起来,让艺术村镇不仅是一时之风,更是一世之益。深入挖掘本地的资源和优势是关键,文旅发展不能跟风随大流。
夜卧晚:第一是因地制宜,不只是根据当地已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改编,也是说如果艺术氛围不浓厚或者不突出,就不生造景点;第二是有想法了再建,想法不是一拍脑门说建了试试看,而是要广泛征求意见,始终保持建设的“初心”不变,也就是最想展现和表达的,这个“核”一定要把握住。
一方面,要立足本土文化,深挖独特资源。
打样:艺术村镇最根本的应该立足实际,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深挖底蕴,打造品牌,避免同质化,做到小而精。
别里:在做整体规划时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特色文化,保留特色建筑原有的风格。适当采用本地人对于如何打造提出的建议。
Lan:可以结合当地的戏剧、建筑、神话传说来进行创新,多设计想象类的绘画,而不是单纯仿网络热门图片。
自然: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艺术村镇,贵在有特色。特色从哪里来?无外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人文特色。只要做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精的艺术村镇,不愁游客不来,不愁口碑不火!
太空:规划、设计的灵魂是要体现在地文化。
LYH @Mango:突出彰显艺术村原有的生态,最能吸引到游客。
另一方面,独特的互动和体验场景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
囍:可以根据季节主题来做不同的集市,虽然商贩不变,但环境主题变了,也会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simple':要挖掘本土独有资源,设计差异化的体验场景,根据村镇特色规划独特的互动体验。
![]()
乡村手工艺体验厅(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离拾:文化为基,餐饮兼具特色、美味,住宿平价、舒心、安全。最重要的是打开夜晚市场,运用灯光,科学规划,留住顾客,提高当地收入。
李云佳:破局之道在于转向小微化、主题化的场景细分,建议推广“一巷一品”的微更新模式,将整体区域划分为不同特色单元,使游客在漫步中持续获得探索乐趣。更重要的是积极培育本地村民与返乡青年成为特色业态的经营主体,让村民成为个性化运营的核心力量。
黄建辉:要打造独具特色的“艺术村镇”,首先需深入挖掘乡村本土资源。组织团队走访村落老人、梳理地方史志,探寻乡村的古桥古井、传统技艺、民间故事等,将这些承载乡村记忆的元素融入艺术创作。比如,在墙壁绘制壁画时,以当地民间传说为蓝本;设计艺术装置时,融入传统农具的造型灵感。其次,要尊重乡村原有风貌,避免过度商业化改造。在建设图书馆、艺术馆时,采用当地传统建筑风格,使用本土建材,让新建筑与乡村整体环境和谐共生。最后,要结合乡村产业特色,打造艺术与产业融合的亮点。若乡村以种植茶叶闻名,可围绕茶文化举办茶艺表演、茶叶文创设计活动,让艺术赋能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韵”的独特格局。
1480:成功的“艺术村镇”往往依托某一核心主题形成记忆点,而非追求“大而全”的业态覆盖。平原村落可聚焦农耕场景,将稻田、荷塘转化为大地艺术剧场;山地村落可依托山林地貌,打造徒步栈道与自然装置结合的艺术动线;水乡村落则可围绕河道、古桥设计沉浸式光影作品。对古民居、老作坊、非遗技艺进行艺术转译,如将传统编织纹样融入景观设计,用雕塑再现农耕劳作场景,让老物件成为“会说话的艺术展品”。还可以把地方节庆、传统仪式转化为特色艺术活动。
更为重要的是,“艺术村镇”若想可持续发展,要将本地村民有机融入项目建设当中。
黄建辉:若仅追求表面的艺术化景观,忽视村民的物质需求与精神诉求,这样的“艺术村镇”终将失去生命力。只有让村民在艺术赋能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实现物质与精神双富足,“艺术村镇”才有持久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其特色也会在百姓的幸福生活中自然彰显。
深海传奇:建设“艺术村镇”最后的落脚点一定是人,不仅是落在外来游客,更要落在本地村民上。一个好的建设,是要让本地村民能获得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在家乡留得住;要能吸引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能看到家乡的变化回来建设家乡。
谈谈说
“艺术村镇”的实践正经历着从无到有、从摸索到深化的过程。起步阶段,难免“摸着石头过河”,借鉴与模仿 或许是 降低试错成本的 一种 选择。 但 艺术乡建,本是为了让乡村更有个性、更有活力 , 若只是简单照搬,就背离了初衷。
艺术乡建的真谛,不在于外表涂抹一层时髦的“艺术颜料”,而在于细致发掘这片土地深埋的故事,巧妙地将地方性的语言转化为当代的艺术表达。只有真正从这方水土中“长”出来,而非从外部“搬”进来,艺术村镇才能拥有自己独特的灵魂与不可替代的魅力。
你还有什么想讨论的话题
你工作和生活中有哪些线索
可通过邮箱投稿
bytjcyzh@163.com
我们等你来谈~
来源:半月谈
策划:秦黛新徐宁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