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沙/文
陕西旬阳市新郎在婚礼前跳河一事,因为过于戏剧性,热度一直未减。
很多人也是后来才知道,这个新郎还是个大学毕业生。死前最后一句话是,从没受过这么大委屈。
尽管当地否认和彩礼有关,说是与经济压力大有关,还惩罚了几个博主,但是丝毫没打消人们的猜测。
不是因为彩礼,还能因为什么?即使不是直接因为彩礼,也可能和婚礼的其他“礼”有关。
这个礼,一般等同于钱,包括买房……
新郎的父亲不甘心,想追问真相,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了一些重要的细节:二人均为旬阳本地人,但不在一个镇。二人系高中同学,新郎毕业于陕西某师范学院,新娘毕业于陕西某政法大学。他们于两年前订婚,但一直没领证。
从农村走出的小夫妻,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农村的婚姻市场,按照农村的婚礼习俗结婚,面临了未读大学的农村青年同样面临的问题,双方父母重度参与,这是目前小镇做题家最大的困惑和难题。
这在80年代,不敢想。
当时,大学毕业就是商品粮,根本不会在农村找对象,哪怕是个残疾,也可以挑着找对象,根本不要彩礼。
即使在农村举办婚礼,也不会按照农村的习俗:城市和农村合璧。一般是在城市举办婚礼后,回农村招待一下亲友。
以前缺少娱乐节目,结婚时闹洞房闹婚礼很厉害,但是如果新郎新娘是大学毕业,是商品粮,大家又都很文明。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学生尽管不包分配了,但是因为经济正盛,人才稀缺,大学毕业后都有相对体面的工作,一般也会在工作的城市寻找对象。我的同学里没一个农村通过相亲找对象的。
再往后,至少能退到2010年,第一批扩招大学生毕业,大学毕业生流入农村婚配市场的也很罕见,即使通过老家的亲友相亲,也是找个“门当户对”的大学生。更多的是同学相互介绍。
媒婆绕着他们走。
现在,完全不同,不少男生大学生毕业后在城市立足难,不得不退回农村婚配市场,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求着媒婆找对象,相亲时一样排队。
无论是这一代农村女孩还是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在外打工,遇到的很多工友也是大学生,收入还没他们高,慢慢的,他们对大学毕业生已经没什么好奇,更不会仰望。
当然,流入农村婚配市场的基本是男性,就读的学校也不好,一般是大专,或者普通大学的本科,成绩不好不坏,小镇做题家的缺点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更突出:声音不高,口才不行,这在农村是大忌。
加上他们一直在学校读书而不是早早打工挣钱,父母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教育,经济条件也一般。
落水的凤凰不如鸡,即使已经降低了条件,仍然被嫌弃,我听说好几个大学毕业的男生相亲时被初中没毕业的女孩嫌弃。
即使被看上,房子、彩礼一样不少。
当然,这也是这两年高价民办大学遇冷的原因:前几年,即使考上民办高校,他们的父母也愿意花高价供他们读书,毕业后突然发现,被que了。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