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6 年正月,杭州城门的寒风裹着雪粒子,砸在年羹尧的黄马褂上。
他斜靠在城门柱上,手里攥着半块冷硬的饼,眼神却像在西北军帐里看沙盘 —— 明明是最低等的守门官,却把城门守出了将军帐的气势。
来往百姓躲着走,窃窃私语:“这就是当年平青海的年大将军?”
年羹尧听见了,却没抬头。他心里清楚,从雍正把他从西北调走那天起,自己就没打算活。
一、汉旗贵胄:不是靠雍正才发家的 “官三代”
年羹尧的出身,比很多人想的要硬气得多。
他是汉人,却不是普通汉人 —— 祖上在明末被编入汉八旗镶白旗,到他这代,已是正经的 “旗人”。旗人的身份,让年家的路比同期汉臣顺得多。
祖父年仲隆,顺治年间考中进士,官至知州;父亲年遐龄,更是做到从二品的湖广巡抚,管着湖北、湖南的民政军务。年羹尧是妥妥的 “官三代”,还是顶级的那种。
![]()
22 岁那年,年羹尧没靠家里关系,自己考中进士。康熙亲自点他为庶吉士,跟后来的张廷玉成了同僚。庶吉士是 “储相” 人选,可见康熙对他的看重。
30 岁时,康熙直接破格提拔他为四川巡抚,从二品 —— 要知道,很多人熬一辈子,都摸不到从二品的门槛。康熙曾在奏折里跟他说:“朕再无疑尔之处,尔亦不必怀疑。” 这话,满朝文武没几个人能得。
更别提他的婚姻 —— 老婆是纳兰性德的女儿,也就是康熙朝权臣纳兰明珠的孙女。纳兰家是满洲正黄旗的望族,年羹尧娶了她,等于把汉旗与满洲贵族的关系绑得更紧。
那时候,雍正还只是四阿哥胤禛。年羹尧根本不用巴结对方便,因为他的靠山,是康熙。
二、九子夺嫡:逃不掉的 “包衣” 宿命
年羹尧的人生转折点,藏在 “包衣” 两个字里。
清朝的八旗制度里,镶白旗的部分佐领,隶属于雍正。年羹尧家正好在这个佐领下,按规矩,他就是雍正的 “包衣”—— 不是奴隶,却是人身依附于主子的下属。
主子有令,包衣不能不从。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闹得凶。雍正要争皇位,西北的兵权是关键 —— 十四阿哥胤禵正带着大军在西北,要是他带兵回来,雍正根本没胜算。
雍正把目光投向了年羹尧。那时候年羹尧已是川陕总督,管着四川、陕西的兵马,正好卡住胤禵的粮道和退路。
“你是我的人,就得帮我稳住西北。” 雍正找年羹尧谈话时,语气没商量。
年羹尧没的选。他妹妹年氏已经嫁给雍正,成了侧福晋;他的家族在镶白旗,一举一动都被雍正盯着。他只能答应,成了雍正钳制胤禵的 “暗器”。
为了让八爷党放松警惕,雍正还跟年羹尧演 “苦肉计”。雍正故意在奏折里骂年羹尧 “不懂事”,还让年羹尧把成年儿子送到北京当人质。八爷党果然信了,觉得这两人关系不好。
康熙去世那天,雍正第一时间下旨,让胤禵回京奔丧。胤禵想抗旨,可年羹尧早把粮道断了 —— 没有粮草,大军动不了。胤禵只能乖乖回京。
雍正能顺利登基,年羹尧是头功。
三、青海大捷:被 “捧杀” 的西北王
1723 年,青海出事了。
蒙古和硕特部酋长罗卜藏丹津叛乱,带着几万人马攻城略地,还想恢复 “和硕特汗国”。雍正刚登基,根基不稳,要是平不了叛,皇位都坐不稳。
雍正把所有赌注都压在了年羹尧身上。他任命年羹尧为西北绥远大将军,不仅给了他原有的川陕 9 万 3 千兵马,还把靖逆将军富宁安的 8 万兵也交给他管。
![]()
“全国的财力物力,都供着你。” 雍正给年羹尧的圣旨里,满是信任,“你只管打,出了问题朕担着。”
年羹尧没让人失望。他到西北后,先稳住阵脚,再派岳钟琪率精兵突袭叛军大营。45 天里,叛军被打得落花流水,罗卜藏丹津穿着女人的衣服才逃掉。
青海平定的消息传到北京,雍正高兴得睡不着觉。他在给年羹尧的奏折批复里,写了些近乎肉麻的话:“朕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
封赏更是破格:晋封一等公,加太子太傅衔,赏穿四团龙服、戴三眼花翎。要知道,四团龙服只有亲王才能穿,年羹尧一个汉人将军,能得这待遇,是清朝开国以来头一份。
年羹尧回京时,场面更夸张。陕西巡抚范时捷、直隶巡抚李维钧,都是封疆大吏,却跪在路边迎送他。雍正亲自到城外接他,可年羹尧直到雍正走到跟前,才慢悠悠下马。
那时候的年羹尧,真觉得自己是雍正的 “兄弟”。他忘了,君臣终究是君臣。
四、僭越之罪:一步步踩碎雍正的底线
年羹尧的骄傲,开始慢慢膨胀。
在西北时,他把总督府当成了将军帐。吃饭叫 “进膳”,睡觉叫 “就寝”—— 这些词,只有皇帝能用。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多大,都得跪着说话,连陕西巡抚范时捷,都被他骂得狗血淋头。
更让雍正不满的是 “年选”。年羹尧推荐的人,不管有没有本事,朝廷都得用。他推荐胡期恒做甘肃巡抚,胡期恒连基本的政务都不懂,雍正想换,年羹尧还不乐意:“我说行就行。”
雍正一开始还忍着。他知道年羹尧有功,也想借着年羹尧的威望推行新政。可年羹尧越来越过分,甚至敢挑战雍正的权威。
有一次,雍正在朝堂上赏给西北将士们绸缎。雍正说:“天热,你们把甲胄卸了,凉快凉快。” 将士们没动,眼睛都看向年羹尧。直到年羹尧点头说 “卸”,将士们才动手。
雍正心里咯噔一下 —— 这军队,到底是年羹尧的,还是朕的?
雍正开始提醒年羹尧。他在奏折里写:“你要收敛些,别太张扬。” 可年羹尧没当回事,他觉得自己立了大功,这点 “小脾气” 雍正会包容。
真正的决裂,是孙嘉诚之死。
孙嘉诚是雍正提拔的言官,为人正直,之前还弹劾过隆科多。雍正派他去西北,是让他帮年羹尧推行 “火耗归公”—— 这是雍正新政的核心,能帮朝廷整顿财政,减轻百姓负担。
可年羹尧不配合。他觉得孙嘉诚是雍正派来 “监视” 他的,两人经常吵架。有一天,年羹尧脾气上来,直接让人把孙嘉诚杀了。
消息传到北京,雍正摔了茶杯。他知道,年羹尧已经不是骄傲,而是要反了。
五、贬谪之路:穿着黄马褂的 “倔强”
雍正要动手了,却没一下子杀年羹尧。
他先是把年羹尧从西北调走,改任杭州将军。年羹尧不想去,他给雍正写奏折,找各种理由推脱。可雍正态度坚决:“必须去。”
年羹尧到了杭州,才明白自己大势已去。他失去了军权,就像没了爪牙的老虎。可他不想低头 —— 他是康熙的红人,是平青海的大将军,怎么能像犯人一样求饶?
雍正没停手,接着贬:从杭州将军贬为四品参将,再贬为七品千总,最后贬成最低等的守门官。
有人劝年羹尧:“跟皇上认个错,或许能活下来。” 年羹尧却笑了:“我年羹尧,要么站着活,要么躺着死。”
他守门的时候,还穿着那件雍正赏的黄马褂。杭州百姓路过,都能看见那个穿着龙纹褂子的守门人,眼神里没有半点落魄。
雍正知道后,更生气了。他觉得年羹尧这是在 “示威”,是在告诉所有人:“朕对不起他。”
![]()
雍正开始收集年羹尧的 “罪证”。大臣们见风使舵,很快就列出了 92 条罪状,包括 “大逆不道”“僭越”“贪腐” 等等。每条罪状,都够年羹尧死十次。
六、为何没想活?他比谁都懂雍正
年羹尧其实早就知道自己会死。
他是雍正夺嫡的关键人物,知道太多雍正的秘密 —— 比如怎么钳制胤禵,怎么伪造康熙的遗诏(野史记载,虽无实据,但年羹尧肯定参与了核心谋划)。
雍正登基后,一直在 “洗白” 自己,想让人觉得他的皇位来得名正言顺。而年羹尧,就是他黑历史的 “活证据”。只要年羹尧活着,雍正就睡不安稳。
年羹尧也懂雍正的心思。他故意跋扈,故意不低头,其实是在 “成全” 雍正 —— 让雍正有理由杀他,还能落个 “惩治奸臣” 的好名声。
他给雍正写过最后一封奏折,里面说:“臣今日一万分知道自己的错了。” 可他的行动,却半点没改。他知道,低头了也活不了,不如死得有尊严。
1726 年正月十三,雍正赐年羹尧自尽。
年羹尧接过圣旨,没哭没闹。他让人摆了桌酒,喝了三杯,然后从容地自缢身亡。死的时候,他还穿着那件黄马褂 —— 那是他一生的荣耀,也是他最后的倔强。
七、历史的回响:皇权下的功臣宿命
年羹尧死后,雍正没株连他的家人。年遐龄被免官,年希尧后来还做了江宁织造,年氏虽然受了打击,但还是保持着贵妃的位份。
雍正这么做,或许是对年羹尧还有一丝愧疚。他在年羹尧死后,再也没提过 “千古君臣知遇” 的话。
后人对年羹尧的评价,一直有争议。孟森在《清史讲义》里说:“年羹尧功高而不知自晦,自取灭亡。” 也有学者认为,年羹尧之死,是皇权与功臣的必然冲突 —— 雍正要巩固皇权,就必须清除年羹尧这样的 “权臣”。
但只有年羹尧自己知道,他不是 “自取灭亡”,而是没想活。
他曾是康熙眼中的 “奇才”,是雍正口中的 “兄弟”,是西北战场上的 “战神”。可到最后,他发现自己只是一枚棋子 —— 用完了,就该被丢弃。
杭州城门的雪还在下,那件黄马褂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年羹尧的死,像一声叹息,藏在清朝的历史里,提醒着后来人:在皇权面前,再大的功劳,再深的情谊,都抵不过一句 “朕要你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