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多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持续加速不良资产处置进程,蚂蚁消金正是积极行动者之一。
9月29日,蚂蚁消金挂牌转让2025年第7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资产包。根据公告,此次转让的资产包涉及未偿本息总额达11.73亿元,起拍价则定为1.031亿元,约为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的8.79%。
另外,该资产包未偿本金总额高达9.58亿元,未偿利息总额2.15亿元,未偿本息总额合计11.73亿元。该资产包包含146275笔消费贷款,涉及借款人52775户。值得注意的是,借款人普遍存在“多头借贷”情况,人均贷款笔数为2.77笔,反映出较高的共债风险。
在行业整体面临资产质量压力的背景下,蚂蚁消金以较低折扣快速出清不良资产,其背后动机值得关注。
着急甩掉“包袱”
蚂蚁消费金融公司近期频频采取低价抛售不良资产包的做法,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这一策略背后,折射出蚂蚁消金在规模扩张与风险控制之间的艰难平衡。
众所周知,蚂蚁消金获批开业后,在极短时间内便成功承接了“花呗”、“借呗”等线上信贷业务,依托于支付宝的庞大生态与流量优势,推动了资产规模高速增长。据了解,2025年6月末,蚂蚁消金总资产为3064.70亿元,较2025年初增长约2.32%,是总资产规模较大的消金公司之一。
然而,总资产规模跃居行业头部的同时,也为蚂蚁消金带来了资产质量压力,其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的潜在风险正逐渐显现。
一方面,花呗、借呗等小额贷款的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着独特挑战,蚂蚁消金无奈选择打包转让、低价挂牌方式处理小额不良资产。
其一,小额贷款催收效率普遍偏低,单笔金额小、受偿顺序靠后、催收资源分散,导致回收成本高、效率低;其二,司法追偿成本与贷款金额严重不匹配,使得传统处置方式难以适用于小额贷款;其三,大额不良贷款更多采取司法追偿或定向转让的方式,而小额贷款则只能以打包转让为主。
另一方面,行业监管日益趋严,蚂蚁消金因催收管理问题而受到处罚,并承受着由此引发的舆论压力,这对其公众信任度构成了直接挑战。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14日,以“支付宝”为关键词的投诉量有594972条,其中包含支付宝暴力催收的有超过23515条。值得一提的,2025年3月,蚂蚁消金因贷后管理不到位、委外催收管理缺失等问题,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罚款140万元。
其实,低价抛售不良资产包,这种做法并非蚂蚁消金独有。据银登中心披露信息统计,仅2024年9月就有蚂蚁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等9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发布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和招商公告,说明这已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对于蚂蚁消金而言,低价抛售不良资产包既是应对当前压力的无奈之举,也是迈向精细化运营的必然选择。
![]()
规模狂奔下的盈利增长困境
在行业强调精细化发展的当下,头部机构蚂蚁消金虽具规模优势,却面临价值转化的关键考验,其规模扩张与盈利水平之间的“剪刀差”引发市场疑虑。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蚂蚁消金实现营业收入152.13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0%;归母净利润达到30.51亿元,相较2023年的1.55亿元大幅增长近19倍,但仍较2020年的50.78亿元峰值下降约40%,这表明其规模驱动模式的经济效益正在显著减弱。
与同业机构招联消费金融的对比更能说明问题。蚂蚁消金总资产规模为招联的两倍,却未能在营收和净利润上形成实质性优势。这种“规模不经济”现象,揭示了蚂蚁消金在资产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方面的结构性短板。
财报数据显示,招联消费金融2024年实现营收173.18亿元,净利润30.16亿元。尽管招联消金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均出现下滑,但其营收仍比蚂蚁消金高出21.05亿元,净利润仅低0.35亿元。
一来,为维持支付宝平台4亿用户的生态与活跃度,蚂蚁消金必须承接大量短期、免息或低利率的消费信贷。这类资产虽贡献了巨大的交易笔数和用户规模,却无法形成有效的利息收入,甚至可能无法覆盖资金成本。
二来,蚂蚁消金庞大的资产规模并未带来边际成本的下降,反而暴露出运营效率的瓶颈。健康的金融模型应伴随规模扩大,通过数据和技术实现更精准的风险定价与更低的运营成本。而蚂蚁消金维持数亿用户运营的科技与客服成本巨大,导致成本收入比居高不下,侵蚀了利润空间。
面对规模扩张与盈利压力的双重挑战,蚂蚁消金发行金融债,积极调整资金结构。
8月5日,蚂蚁消金在中国境内完成其首次公开发债定价,发行3年期金融债,票面利率为1.9%,规模为20亿元。据统计,2025年开年至今,已经有杭银消金、马上消金、中银消金、宁银消金、海尔消金、蚂蚁消金等8家消金公司,累计发行了13期金融债,募资总规模达161亿元。
这种“发债换长钱”的策略,虽然有助于优化负债期限结构、降低融资成本,但同时也增加了财务杠杆,对资产收益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资产盈利能力未能同步提升时,高杠杆反而可能加剧经营风险。
总之,在金融科技监管持续深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蚂蚁消金的“规模不经济”现象不仅是一家公司的问题,更是整个行业转型发展的缩影。
![]()
多重挑战,不破不立
蚂蚁消金面临的“规模不经济”困境,本质上反映了消费金融行业从粗放式增长向精细化运营转型过程中的阵痛。过去依靠流量红利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路径成为必然选择。
破解这一难题,是蚂蚁消金面临的核心挑战,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多个维度着手。
首先,优化用户结构,提高优质客群的占比和贡献度。
蚂蚁消金需要从追求用户数量转向追求用户质量。通过精准画像和分层运营,识别并重点服务高价值客户群体,提高优质客群的占比和贡献度。同时,针对不同客群设计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提升用户的忠诚度和生命周期价值。
其次,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更精准匹配。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科技手段,实现风险识别和定价的精准化、动态化,从而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提升资产收益能力。这需要打破过去相对粗放的风险管理模式,向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再有,通过科技手段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在获客、审批、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提升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工干预,提高运营效率。同时,通过智能催收等手段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率,降低资产损失。
此外,加强合规能力建设,降低监管成本。将合规管理融入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合规管理体系。通过加强委外机构管理、完善贷后管理流程等措施,降低监管处罚风险,减少因合规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
综上所述,消费金融行业正在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在这个阶段,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将逐步让位于效率优先、质量至上的新发展理念。对于蚂蚁消金这样的行业头部机构而言,如何平衡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将决定其未来的市场地位和发展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