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一句“对华加税”惹出大祸,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副总统万斯先后出面“灭火”,但中国这边还是没有任何退让。
日前美国高层又一位关键人物贝森特出面,当众宣布“已经有足够筹码应对中国”,强调他已经准备好了“妙计”来对付中国的管制。
贝森特所说的“妙计”到底是什么?美国有能力在谈判中取得优势吗?
![]()
从 “100% 威胁” 到紧急 “灭火”
2025 年 10 月的中美经贸舞台,被特朗普一句突发言论搅得波澜四起。
10 月 10 日,这位美国总统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称,为反制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将从 11 月 1 日起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 100% 关税,同时还将强化关键软件的出口控制。
这一远超以往的强硬表态,瞬间引发全球市场震荡。美国三大股指集体大跌,标准普尔 500 指数创下下半年最大单日跌幅,资本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 “完全贸易脱钩” 的深度恐慌。
![]()
业界普遍清楚,关税一旦超过 50% 便等同于贸易中断,而 100% 的税率意味着两国经济将彻底切割 —— 美国飞机、导弹、芯片等尖端产品的生产会因中国供应链缺位陷入停滞,消费者物价指数也将因进口成本飙升进一步攀升。
迫于市场压力与国内产业界的强烈反对,美国高层迅速启动 “灭火” 程序。贸易代表格里尔率先释放缓和信号,透露美方已尝试与中方就稀土问题通话,却遭遇推迟回应。
副总统万斯则一边叫嚣 “美国还有更多筹码”,呼吁北京 “选择理性道路”,一边默认加税政策缺乏可行性。短短两天后,特朗普本人也在 “空军一号” 上改口,称 11 月 1 日 “还很遥远”,暗示最终会与中国达成协议,“一切都会没事的”。
![]()
但中方的立场始终未受美方反复表态的影响。10 月 14 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明确回应,美方不能 “一边要谈,一边威胁恐吓”,这种做法绝非与中方相处的正确之道。
对于稀土管制措施,发言人强调这是中国依据法律法规完善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当做法,并非禁止出口,符合规定的申请仍会获得许可,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与全球产供链稳定。
事实上,中方在措施出台前,已通过双边出口管制对话机制向美方进行过通报,反观美方长期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工具,才是破坏谈判氛围的根源。
![]()
贝森特以退为进的谈判筹码
在格里尔与万斯的努力未能打破僵局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于 10 月 13 日走到台前,成为化解危机的关键角色。他在接受福克斯商业新闻采访时公开表示,“对华加税的情况不一定会发生”,中美关系 “正在大幅缓和”,双方有望在未来几周通过谈判避免贸易战升级。
紧接着,贝森特抛出了他所谓的 “妙计”—— 美方可以取消拟议中的新关税,但前提条件是中国必须取消稀土出口限制。
这一以退为进的策略,被外界解读为华盛顿内部焦虑情绪的集中体现:既想通过取消关税止损,又不愿放弃对中国战略资源的控制,试图用 “关税豁免” 换取核心利益的让步。
![]()
贝森特的底气,表面上来自美国正在推进的稀土供应链替代计划。
美方正加速推动《稀土安全法案》立法,计划在 2026 年前建立本土稀土提炼产能,并拉拢澳大利亚、加拿大组建 “去中国化” 供应链联盟,试图摆脱对中国近八成稀土供应链的依赖。
但现实远比规划骨感,稀土提炼涉及复杂的环保工艺与技术积累,美国本土最后一座稀土提炼厂早在 2015 年就已关闭,重新构建完整产业链至少需要 5 至 8 年时间,且成本将比中国同类企业高出 3 倍以上。
![]()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此次稀土管制精准击中了美国的战略命脉。
10 月 9 日,中国商务部一天内连发六份公告,将管制范围从传统稀土物项扩展至相关技术、生产设备、原辅料及五种中重稀土,甚至涵盖锂电池等下游产品。新规特别强调,对境外军事用户的出口申请 “原则上不予许可”,对用于 14 纳米及以下晶片研发生产的申请实施逐案审批。
这些措施直接影响美国军工与高科技产业 —— 从导弹制导系统、雷达部件到五代机引擎,几乎所有核心装备都离不开稀土材料,短期替代方案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
贝森特直言 “中国控制不了美国”,试图塑造强硬姿态,但数据早已戳破这种底气。2025 年上半年,美国对华进口关税已导致本土制造业成本上升 15%,而中国对美出口仅微降 2%,并通过转向欧盟和东盟市场迅速实现反弹。
2024 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 4%,其中对 “一带一路” 国家出口增长 12%,显示市场多元化战略已有效降低对美依赖。
![]()
美国战略的自我消耗
贝森特与万斯反复提及的 “美国筹码”,在 2025 年的地缘经济现实中已显露出明显的失效迹象。这些曾被视为压制中国的关键手段,如今更多沦为 “纸上谈兵”,甚至反过来消耗着美国自身的实力。
关税武器的反噬效应最为突出。自特朗普第一任期首次对华加征关税以来,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始终承受着成本压力。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与关税直接相关的商品价格同比上涨 8.7%,其中电子产品、家具等中国输美主力商品涨幅均超 10%。
![]()
而中国通过优化出口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已成功规避大部分关税冲击,对美贸易顺差并未如美方预期般大幅缩减,反而因能源和农产品进口增加实现了贸易结构的优化。
科技限制的效果同样不及预期。美国曾将芯片和半导体禁令视为扼杀中国科技崛起的核心筹码,但其结果却是中国 “去美化” 进程加速。2025 年,中国半导体产业预算已超 5000 亿美元,本土供应链实现快速迭代,中低端芯片自给率突破 70%,高端芯片研发也取得关键进展。
反观美国,禁令导致英特尔等本土企业失去中国这个最大市场,市场份额持续流失,盟友也因自身利益不愿完全配合,最终造成美国科技产业的孤立局面。
![]()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2025 年中美科技贸易逆差不降反升,美国企业仍高度依赖中国的组装制造能力,禁令沦为 “杀敌一千,自损三千” 的无效举措。
地缘政治杠杆的撬动效果同样有限。美国试图在台湾、南海等议题上以军事同盟施压,但中国军力现代化与外交攻势让这种策略难以奏效。
2025 年美国国防预算虽增长 10%,但实际用于印太地区的资金被国内基建项目大量蚕食,盟友对介入中美争端的意愿也持续走低。国内两党在对华政策上的严重分歧,进一步稀释了美方策略的执行力,使其难以形成统一且持久的施压态势。
![]()
结语
中美经贸博弈的核心,早已超越单一的关税或稀土议题,演变为全球供应链规则主导权的争夺。
从长远来看,这场博弈将推动全球供应链向更加多元、韧性的方向发展。
中美的角力不仅考验着短期谈判技巧,更取决于长期产业竞争力与规则构建能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