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巴生港自由贸易区内,一座由青岛轮胎企业投建的项目迎来新一轮扩建。
10月初,金马橡胶轮胎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马橡胶”)与陕建马来西亚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价值5000万林吉特的扩建合约,启动其在巴生港自由贸易区总额达5亿林吉特(约合人民币8.45亿元)的二期扩建工程。
此次扩建使金马橡胶在马累计投资突破8亿林吉特,布局的背后,既是福临轮胎为代表的青岛轮胎企业全球化战略的拓展,更是行业“出海潮”澎湃汹涌的一个缩影。
城市心观察第1651期
![]()
从首个中资工厂到东南亚产能枢纽
金马橡胶并非马来西亚市场的新玩家。
作为青岛福临轮胎有限公司在马来西亚投建的全资子公司,它是中资企业在马来西亚的首家中资轮胎工厂,自2016年入驻巴生港自贸区以来,已建成年产300万条半钢胎、50万条全钢胎的产能规模。
此次二期扩建虽未披露具体产能增幅的预期值,但从项目效应可以洞察一二其新项目的前景:建成后每年将为巴生港新增7000个标准箱货运量,直接带动当地就业,并通过上下游产业链联动强化自贸区的制造枢纽地位。
事实上,二期工程的启动,是青岛福临轮胎近年来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公开信息,福临轮胎是一家集轮胎研发、生产、国内外贸易于一体的跨国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连续十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品90%用于出口,最高年销售额达到了4亿美元,而此次布局海外项目扩张就成为其业绩增长的 “第二曲线”。
![]()
图片来源:青岛福临轮胎官网
巴生港自贸区主席林立迎在签约仪式上明确表示,将为项目提供审批优先支持,凸显当地对中资项目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固特异关闭马来西亚工厂后,中资企业反而加速布局,项目的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继福临之后,浦林成山、肇庆骏鸿等企业在马来西亚相继落子,形成与泰国、越南产能基地的互补格局。有分析指出,这种差异化布局既能规避贸易壁垒,又能依托东南亚资源与物流优势,助力中国轮胎企业在高端市场竞争中突围。
“出海潮”兴起,布局海外产能
青岛福临轮胎在马来西亚的扩张是中国轮胎企业“出海潮”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国内橡塑行业兴起“出海潮”,大批企业正纷纷在海外建厂。值得关注的是,金马橡胶的加码恰逢全球轮胎产业格局调整期。
凭借马来西亚天然橡胶资源优势和巴生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金马橡胶的战略扩张有望进一步打通美国等高端市场,同时增强在东盟地区的供应链韧性。而通过在海外建厂,企业可以更好地优化产业布局,来整合资源降低综合成本。
此外,青岛福临轮胎的马来西亚项目也曾获得政府的战略支持。
![]()
早在2023年,青岛福临轮胎有限公司的马来西亚一期项目就入选山东省青岛市商务局2023年度支持对外投资合作项目名单,这是政府部门对企业海外扩张的认可与支持。
同时,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深化实施,中马两国在橡胶工业领域的合作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中国轮胎企业看好马来西亚的优势,浦林成山、山东新大陆橡胶等企业均计划在马来西亚建设新工厂。
对青岛而言,橡胶轮胎是其发展的传统产业,更是优势产业。橡胶产业集群也正借由福临等企业的出海实现 “链式升级”。
目前,青岛已有赛轮、森麒麟等轮胎企业在海外进行产能布局,并在技术水平、资本运作上领先业界,带动橡胶机械、化工助剂等配套产业出口,推动青岛装备制造业全球化渗透。
这表明,青岛轮胎企业的“出海”不再是简单的成本导向,而是向着品牌、技术、市场和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全方位竞争迈进。通过在海外建立高标准的现代化工厂,这些“出海”企业在提升自身的国际形象的同时,也逐步获得全球市场的认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