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年“搭梯子的人”
文/李红霞
![]()
这念头,是在一个秋日的午后浮上心间的。我坐在自家院子的凉棚下,手里摩挲着一块待创作的木板,目光越过门前的菜园、绿化植被,望向那片被阳光镀成金黄的稻田。风是凉的,带着新稻的清香和泥土熟透的甘醇。就在这片沉静而丰饶的光景里,王向东先生的身影,便清晰地立在了我的眼前。
前些日子收到先生《金秋抒怀》赏读书会的邀请,便激动不已。我们算得上是忘年交。他是一位从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干部,满身都是旧书卷与清茶混合的、令人安心的气味;我则是一个半路折返故乡的青年,一头扎进了烙画这古老的行当里。两条本不相交的轨道,竟在这秦巴山间的故土上,汇合在了一处。
我总记得那次去寻他帮忙。心里揣着个自以为是绝妙的计划,说得眉飞色舞。他静静地听着,不插一言,只偶尔端起那只釉色温润的瓷杯,呷一口女娲茶。待我说完,他那份中肯便像熨斗似的,将我那些毛躁的、鼓胀的念头,一一熨得平帖了。末了,他缓缓地说:“我们这些人啊,老了,所能做的,不是挡着你们的路,也不是扶着你们走,而是要为你们年轻人‘搭梯子’。让你们能踏着,往上再登高一步,为社会多做一点贡献。”
“搭梯子”——这三个字,他说得平平静静,落在我心里,却有如金石之声。
我蓦然想起他写的《金秋抒怀》,那诗行间的气韵,与这话竟是血脉相通的。那诗里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萧索,有的只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近乎于祝福的眷恋。那是一种将自身化作泥土,去滋养来年春芽的、父亲的胸怀。
他将这温度,都倾注到了一行行诗句、一篇篇散文里。那些文字,是专为我们而写的,写云中的烟波,写青山的幽翠,写灞河的潋滟,也写街头巷尾的烟火味道。他伏在案头,一笔一划,不像是在著书立说,倒像是在为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细细地描摹一幅精神的蓝图。
这于我,是极有触动的。我是一名手艺人,终日与火为伴,在烙画中修行。一支电烙笔,于我而言重若千钧。那笔尖的温度,便是我心绪的延伸。这过程,是枯燥且需极大耐心的修行,与先生在青灯下的笔耕,何其相似!
我常常觉得,他是在用笔墨为故乡立传,我则是想用烟火,为故乡存照。我们所用的工具不同,但那份想让故乡的美被看见、被记住的心,却是相通的。他为我“搭”就的,不只是一架有形的人情之梯,更是一架无形的精神之梯。在这架梯子上,我望见了一种境界:如何将个人的热爱,与脚下的土地紧密相连;如何将一己的技艺,化为对社会的涓滴贡献。
夕阳的余晖,此刻正穿过院落的枝叶,在我手边一叠待画的宣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光,是暖金色的,像极了先生诗里的秋天,也像极了他所给予我的那份温暖而坚实的力量。
我心中那幅《秋晖授受图》的图样,如今愈发清晰了。不必画出他的容貌,只需烙出一条蜿蜒的、通向远方的山径,一个青年在径上仰望,而他的身后,是一架坚实的、通向云天的木梯。梯子的尽头,是漫天温暖的、金色的晖光。
王向东先生,我尊敬您,爱戴您。在此,我更要深深地致敬您。致敬您那如金秋般丰饶而坦荡的胸怀。在我余生的道路上,我愿永远以您为灯,勇毅地学习您那“搭梯子”的精神,在我的作品中,烙下时代的温度与故乡的魂魄,不仅做个好的手艺人,更要做一个对故乡、对社会,有温度、有担当的传薪人。
【作者简介】
![]()
李红霞,1979年生于陕西平利,安康民进会员,非遗烙画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省级乡村工匠名师。二十余年来,始终专注于烙画艺术的传承、研究与创作。
▶李红霞的作品集
==入驻作者==
持续更新...... (排名不分先后)
主办|遥望五峰文化传媒工作室
邮箱|akwt@qq.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