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种种论断,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耳熟能详。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向他人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并非只有现代化那么简单?站在不同国家立场上、处于不同境遇的外国人,是否能理解并接受我们口中的“中国式现代化”?这是我参加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分析和经验启示”分论坛前,心中抱有的疑惑。
长达4小时之久的学术沙龙上,数十位中外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学科视角出发,阐述自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与观察思考。由于时长有限,每位嘉宾必须将发言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许多学者不得不“忍痛割爱”,将研究成果切割成最小块的碎片拿来分享。然而,这些看似是他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碎片,经过一整场参会嘉宾的主题演讲,逐渐拼凑出一幅比原先单纯由一方讲述的、更丰富全面立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图景。
老外真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吗?中外嘉宾给出的答案是“能”。
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周晓虹,分享了对义乌从“鸡毛换糖”发展成为“世界超市”的经验研究。“义乌奇迹”作为改革开放底层叙事的样本,展现了个体、群体乃至地方的叙事如何嵌入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以及国家政策对微观个体的影响。此时,我看到几位外国学者举起手机,拍摄展示义乌商品的PPT。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谈及,以前北京沙尘暴天气很多,而现在“北京蓝”成为了新的城市名片,这便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前主任、前大使赛义德·哈桑·贾维德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他还是年轻外交官的时候,就曾在北京与多位来自西方的同行激烈争论,因为他相信中国必将实现现代化,而其他人则嘲笑他。如今,他在大会上指出不少西方学者未能理解中国的历史逻辑与文明连续性,强调中国是延续了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兼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大海,是我所在会场第一位全程用中文发言的外国嘉宾。事实上,他们不仅读得懂中国式现代化,还颇赶时髦。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中国研究所副主任陈诗水,将中国爆火出圈的游戏作品《黑神话:悟空》和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当作研究对象,分析新质文化生产力如何转化为中国新时代软实力,帮助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虽然一开始,从他们嘴里听到“新质文化生产力”等表述时,我的确隐隐地有些奇异感。但一整场大会下来,我才发现“这味儿对了”,这正是文明互鉴的生动阐释。在这里“我们”不分你我,而是平等对话、互学互鉴。正如高翔院长所说,一个国家和民族现代化的动力始终都是“人”,而今天从世界各地赶来,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分享研究的学者们便是这其中一部分人。世界中国学发展的目的,便是有更多这样的人,在世界研究中国,共同推动世界走向更好的现代化。
原标题:《上观连珠评③这味儿对了 |世界中国学大会》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郭泉真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见习记者 李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