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市天河区珠吉街养老院老人聚在一起喝茶聊天。
广州市天河区珠吉街养老院供图
近年来,中国养老行业进入“冰火两重天”境地——一边是60岁以上老人突破3.1亿人,养老需求日益增长;另一边是养老机构遭遇大规模“退院潮”,入住率逐步下降导致生存经营困难。
面对养老机构“高需求、低入住率”的困境,如何突破僵局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多位专家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这种矛盾现象背后,既有传统观念制约,也有服务质量短板,同时还存在供给需求错配等多重因素。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共同发力,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
床位越建越多
入住率却越来越低
根据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2亿人,占总人口的15.6%。同时,根据相关测算,预计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占比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将突破5亿人,占比接近40%,达到峰值。这给养老服务体系带来巨大挑战,也凸显了加快养老服务发展的紧迫性。
养老机构的出现,本是为老年人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养护与服务,以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挑战。然而,与日益增长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养老机构普遍面临低入住率的困境。
业内通常认为,养老院需要达到80%的入住率才能够实现盈亏平衡。而民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不足50%,部分区域甚至出现床位空置率超60%。
“养老院入住率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除了传统观念,还受养老机构布局、区位、专业化服务水平、价格等因素影响。”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产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莉莉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我国养老机构的布局还不尽合理,一些养老机构分布在农村地区,设施简陋、服务标准较低,很难吸引老年人入住。二是一些养老机构的位置较远,社区、街道周边针对刚需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机构较少,也很难吸引到真正有需求的老年人。三是一些高端养老机构价格较高,不适合绝大多数中等收入家庭收入水平。
运营成本高企
收费价格受限
《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老年人年人均收入32027.4元,其中,城镇老年人年人均收入47270.8元,农村老年人年人均收入14105.4元;且在收入结构中,社会保障性收入依然是主要收入来源。而民营养老机构平均每月收费在4000元—8000元不等,与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存在一定差距。
老年人入住率低,直接影响养老机构盈利和行业健康发展。长此以往,不少养老机构难以维持运营,无奈卷入“闭院潮”。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珠吉街养老院院长刘伟鹏运营养老机构十余年,他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作为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养老机构,深切感受到“成本高企、收费受限”带来的经营压力。“成本端方面,三方面成本持续攀升,其中,人工成本占营收的比例从15年前的约24%攀升至现在的52%,物业租赁成本和适老化设备投入也在逐年增长;此外,消防成本是近些年新增的重要支出,老年人行动迟缓、自救能力弱,因此需要对消防进行大量投入。”
“养老行业是‘良心行业’。与各项成本的大幅上涨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老年人入住费用的涨幅始终保持在非常有限的水平,老年人支付能力有限也制约了养老机构的收费水平。”刘伟鹏说,“目前,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盈利空间极度狭窄、入住率结构性失衡等核心痛点,尽管我们希望为长者提供优质服务,但也需要成本与收费的平衡、政策与社会的支持,才能实现可持续运营。”
老年人需要什么样的服务
老年人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养老生活?养老院提供的服务和老年人真正的需要是否匹配?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老年学系副教授李龙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养老机构的供给与老年人的真实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错配,老年人可能更想要“离家不离亲”的社区嵌入式养老、价格亲民且服务可靠的普惠型养老以及医养康养相结合的专业型养老,但目前的养老机构扩张还是粗放式的,或者路线过于高端,或者风格过于简陋,最后造成老年人“好的住不起,差的不愿住”的局面。
“养老机构要高质量发展,必须跳出养老机构看养老。”王莉莉表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才是应对银发浪潮的长远之策。具体来说,要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着力加强机构养老服务的专业性和多样化,并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提振养老服务消费,扶持、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市场,提高养老服务供给和服务水平,从制度、政策、环境等各个方面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都是解决我国当前养老困境的有力措施。
王莉莉建议,未来要推广养老的全生命周期理念,即养老要未雨绸缪,尽早谋划晚年生活。同时营造积极老龄化的观念,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养老机构,要尽可能长时间地保留老年人的社会属性,创造其积极参与社会的途径与环境。还要创建代际友好的老年友好型社会,避免代际隔离。
创新养老服务案例
日本蒲公英介护中心:
让老人自己挣上一个“小目标”
养老院不一定是死气沉沉,90岁老人也能打工赚钱。
日本有一家养老院被誉为“老人迪士尼”,它就是位于日本爱知县的蒲公英介护中心,也是日本目前规模最大的养老院,在这里集合了250多位常住老人,由90位员工负责照顾他们。
在这家养老院里,除了常见的餐饮、康复设施,还有卡拉OK、天然温泉、棋牌室等娱乐设施,总共超过250种娱乐活动,每人日均费用只有743日元(人民币约35元)。
值得注意的是,养老院内部发行了SEED币,共有100、500、1000、5000、10000五种面额。根据规定,每个人的初始资金为5000 SEED币,之后,如果参加康复训练或者配合护工工作,就可以获得几百到几千不等的SEED币。
例如,散步100米就能获得100 SEED币,自己洗脸、刮胡子也能增加“收入”……很多以前事事靠人照顾的老人,开始主动要求自己做一些事情,一些“高收入”的康复项目,甚至需要排队才能轮得上。
挣钱、攒钱、花钱,一个养老社区的商业模式就这样建立起来了。攒够足够数量的SEED币后,老人们还可以购买外出行程,比如逛街购物、扫墓等。
自从SEED币流通以来,老人们的康复状况明显改善,认知症症状也有所减轻。正如该养老院院长所言,养老院的目的不只是让老人动起来,而是希望老人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浙江杭州阳光家园养老院:
年轻人住进养老院,奏响跨代共居生活交响曲
一老一少,一静一动,正谱写着一曲独特的岁月交响。
在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的阳光家园养老院,90后幼儿园教师祝悦鹏与84岁的退休教师顾美英结成“养老搭子”,每周切磋乒乓球技,教学智能手机使用技巧。这种年轻人与老年人同住一个屋檐下的模式,被称为“多代同楼”。这一陪伴性养老服务项目通过老少共居、跨代社交的方式,为老年人单一局限的生活圈增加年轻气息。
面对养老机构空置床位较多、年轻人租房成本高的双重问题,当地民政局于2019年试点推出这一项目。如祝悦鹏一样的年轻陪伴者只需每月缴纳300元的管理费,就可以成为阳光家园里的一名住客。房租则以每月至少为老人提供10小时的陪伴服务进行抵扣。
这种模式既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又为年轻人减轻生活负担。项目招募经过严格筛选,申请人须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在杭州市区无住房、在滨江区工作等条件。
目前,杭州市“多代同楼”有了更多社区版本。比如,开办“多代食堂”满足老年人和年轻人的用餐需求,开展社区老少共同认养幼苗盆栽的“多代同楼生命花园”活动等。随着更多城市加入探索行列,这种创新养老模式有望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提供新思路。
记者手札
创新养老模式要
尊重老年人的需求
在日本蒲公英介护中心,老人“老有所用”,重新发现并肯定了自我价值,让老人更有自尊、自信地享受老年生活,主动进行康复活动。在杭州阳光家园养老院,老人实现了“老有所伴”,老人通过和孩子们的交往接触重新融入社会,获得了更多认同感并收获了家庭般的乐趣欢笑。
两种模式从不同角度切入,共同指向养老服务的核心:尊重老年人的需求,赋予他们生活的主导权。无论是通过经济激励激发参与感,还是通过代际互动增强社会连接,都让老年人从单纯的“被照顾者”转变为生活的主动参与者,实现了“老有所用”与“老有所伴”的结合。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刁静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