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5级第三次新生研讨课如期开课。本次课程特别邀请到湖北广播电视台的谭海燕老师担任主讲嘉宾,她以三部荣获中国新闻奖的优秀纪录片为切入点,结合自身创作经历,为新生们拆解纪录片背后的专业逻辑,分享新闻传播领域的实践经验,引导同学们在影像叙事中思考专业价值与未来方向。
![]()
“张开想象的翅膀”

课程开篇,谭海燕老师以纪录片《端午・龙舟》为引,将同学们带入非遗文化与影像创作交织的世界。“纪录片从来不是简单的镜头拼接,而是一门需要沉下心打磨的手艺。”谭老师直言,为打破市场同质化内容的桎梏,她曾带领团队跨越12个国家,用一个个实拍镜头捕捉龙舟竞渡的力量、端午习俗的温度,定格非遗文化在不同语境下绽放的光彩。
在解析创作细节时,谭老师特别强调“想象”的不可替代性:“把脑海中抽象的创意落地为具象的镜头语言,这个过程AI无法复刻;而在还原文化内核的过程中,对每一个画面构图、每一段同期声的打磨,更需要创作者注入独特的思考与情感。”正是这种“从想象到落地”的匠心,让纪录片在技术迭代的浪潮中,始终保有无法被替代的人文温度——这也是她希望新生们首先理解的“专业初心”。
![]()
“看看身边的文化”

谈及深度参与创作的纪录片《看见纪南城》时,谭老师将话题从“如何拍”转向 “拍什么”——这部以楚国古都城纪南城为核心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楚文化的璀璨内涵,更藏着她对新生的重要建议:“不要总觉得‘好题材在远方’,身边的文化就是最珍贵的创作富矿。”
她鼓励同学们走出课堂,走进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在青铜器的纹路里读懂楚人的浪漫,在竹简的文字中触摸历史的温度;也可以依托学校历史学院的学术资源,尝试开展跨学科的双向课题,用新闻传播的视角解读文化、传播文化。“历史与文学素养不是‘附加分’,而是新闻人理解世界、讲述故事的‘基础功’。”谭老师的话,为同学们打开了 “在地化创作” 的新思路。
![]()
“挖掘人物的特质”

课程的最后,一部与考古相关的纪录片《“郧县人” 3 号》让现场氛围达到高潮。这部作品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叙事框架——前半段用诙谐的镜头展现考古工作的 “日常”,后半段则以深沉的笔触刻画考古人员扎根基地、坚守初心的“不凡”,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物形象立体而动人。
“想要拍好人物,首先要‘读懂’人物。”谭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秘诀——为每一个拍摄对象写“小传”。在开机前,通过多次走访、深度交流,记录下人物的性格细节、人生经历,甚至是不经意间的口头禅,从中挖掘出最能代表人物特质的“核心故事点”。“构建与人物的信任,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才能让新闻报道、纪录片既有真实的力量,又有情感的温度。”这一实用方法,为新生们今后的人物采写与影像创作提供了清晰的路径。
![]()
![]()
![]()
![]()
此次新生研讨课,谭海燕老师用三部纪录片串联起 “手艺、底色、文化、人物” 四个关键词,既分享了可落地的专业技巧,也传递了新闻人的价值追求。对于 2025 级新生而言,这不仅是一堂专业启蒙课,更是一次关于“如何成为有思想的新闻人、负责任的传媒人”的深度思考。相信在未来的学习与实践中,这些从纪录片中汲取的智慧,将成为他们探索专业道路、追逐职业理想的重要力量。
图片 | 珞新传媒 新闻部 郑雯珺
文字 | 珞新传媒 新闻部 章雅萱
编辑 | 珞新传媒 新闻部 刘心怡
运营 | 珞新传媒 新媒体部 梁英媛
审核 | 金旻 珞新传媒 张可欣 黄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