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丁江洲预判:房价是涨是跌,该不该买房?(现状剖析)

0
分享至

丁江洲预判:现在未来房价是涨是跌,该不该买房?(第二部分:现状剖析)

在理清房价上涨的底层逻辑后,中国人体工程学研究院书记丁江洲进一步指出,当前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多重结构性因素叠加、长期债务周期迎来转折点的必然结果。若仅将房价下跌归因于城市化进程放缓或人口出生率下滑,显然未能触及问题核心——真正的关键在于,支撑过去20余年楼市繁荣的“债务驱动型购房模式”,已在居民预期转向与杠杆空间见顶的双重挤压下,逐步失去运转动力。



一、表象与核心:房价下跌的“多重归因”与“关键矛盾”

从市场表现来看,当前房价下跌的确伴随两大显性特征:一是城市化进程从“高速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6.15%,尽管仍有提升空间,但新增城镇人口规模较2010-2020年的峰值期明显回落,住房刚需增速自然放缓;二是人口结构深度调整,2022年我国出生率降至6.77‰,总和生育率跌破1.0,长期住房需求的“人口基本面”面临压力。

但在丁江洲看来,这两大因素更多是“长期背景”,而非“当前下跌的直接推手”。真正触发本轮调整的核心矛盾,在于居民对未来收入的悲观预期,与债务驱动购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过去20余年,楼市的“借钱买房游戏”之所以能持续运转,本质上依赖两个前提:一是居民相信“未来收入会持续增长”,愿意通过负债提前兑现住房需求;二是居民杠杆率存在充足空间,银行信贷可不断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如今,这两个前提均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预期层面看,受经济增速换挡、部分行业调整、就业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居民对收入稳定性的信心显著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虽有回升,但始终未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其中“未来收入预期”分项指标长期处于低位。当人们对“明天能赚多少钱”缺乏确定感时,“提前背负二三十年房贷”的决策会变得异常谨慎——毕竟房贷是“刚性负债”,一旦收入中断,便可能面临断供风险。这种“预期悲观”传导至楼市,直接表现为购房意愿的断崖式下滑:央行2024年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选择“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达58.9%,选择“更多投资”的居民中,仅14.8%倾向于“购房”,创历史新低。

从债务层面看,居民杠杆率的“天花板效应”已全面显现。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居民杠杆率已从20年前的16%飙升至61%,这一数据不仅远超新兴市场国家平均水平,更接近部分发达国家的警戒线。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杠杆率的结构存在明显风险:一方面,房贷占居民债务的比重超过50%,部分家庭的“房贷收入比”(月房贷额/月可支配收入)超过50%,已触及“债务可持续性”的临界值;另一方面,新增杠杆的潜力严重不足——无房群体中,年轻人占比最高,但他们面临“就业不稳定、收入增长慢、首付积累难”的三重困境,即便有购房意愿,也缺乏负债能力;有房群体中,多数家庭已背负房贷,再购房的杠杆空间十分有限。



二、周期转折点:“以债养债”模式的失灵

回顾过去20余年的楼市调整周期,每当出现房价下行压力,“放松信贷”往往成为稳定市场的重要手段——通过降低贷款利率、下调首付比例、放宽购房资格等政策,释放居民的债务潜力,用“新一轮债务扩张”覆盖“旧债务周期的压力”,从而推动房价重回上涨通道。例如2008年、2014年的楼市调整,均通过信贷宽松实现了市场回暖,这也让不少人形成“楼市遇冷就会救市”的惯性认知。

但丁江洲强调,当前市场已与过去完全不同——“以债养债”的模式已彻底失灵,因为居民杠杆率已接近极限,政策刺激的“边际效应”几乎为零。从2022年至今,多地已将首套房首付比例降至20%以下,部分城市首套房贷款利率跌破4%,甚至推出“购房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但市场反应依然冷淡。究其原因,并非政策力度不足,而是居民“无债可加”“不敢加债”。

对于“想买房但没买房”的群体,尤其是年轻人,政策宽松带来的“成本下降”,远不足以抵消“收入不稳定”的风险。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高校毕业生平均起薪较2021年下降约8%,且“灵活就业”群体占比持续上升——在“不知道下个月收入是否稳定”的情况下,即便房贷利率再低,年轻人也不敢轻易背负每月数千元的房贷。更关键的是,首付能力的缺失:一线城市一套普通住房的首付动辄百万,即便首付比例降至20%,年轻人也需积累20-30万元,而在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成本高企的背景下,这一目标对多数人而言遥不可及。

对于“有房但想换房”的群体,债务压力同样限制了改善需求。一方面,部分家庭仍在偿还首套房房贷,若要换房,需先结清旧房贷或承担“二套房高利率”,债务负担会进一步加重;另一方面,当前二手房市场“挂牌量高、成交周期长”,很多家庭想“先卖后买”,却面临“房子卖不掉”的困境,换房计划被迫搁置。此外,房价下跌带来的“资产缩水”预期,也让有房群体不敢轻易加杠杆——若买入后房价继续下跌,可能出现“资产低于负债”的“负资产”风险,这进一步抑制了改善型购房需求。

从银行层面看,“惜贷”情绪也加剧了信贷宽松的失灵。过去,银行乐于发放房贷,因为房贷被视为“低风险资产”;但现在,随着断供风险上升、房地产企业债务问题暴露,银行对房贷的审核变得更加严格,不仅要求更高的信用评分,还会对借款人的收入稳定性、负债情况进行更细致的核查。即便政策允许“降低首付、降低利率”,银行出于风险控制考虑,也可能对部分借款人“拒贷”或“缓贷”,导致政策红利难以真正传导至市场。



三、现状的本质:房地产从“金融属性”向“居住属性”回归的阵痛

丁江洲认为,当前楼市的调整,本质上是房地产市场从“金融属性主导”向“居住属性回归”的必然阵痛。过去20余年,由于房价持续上涨,房地产逐渐成为“投资品”甚至“投机品”,很多人买房并非为了居住,而是为了“保值增值”,甚至通过“加杠杆炒房”获取短期收益。这种“金融化”倾向,进一步推高了房价和居民杠杆率,也让楼市脱离了“居住需求”的基本面。

如今,随着债务周期见顶、预期转向,房地产的“金融属性”正在快速弱化——房价不再具备“只涨不跌”的预期,炒房者纷纷离场,二手房市场“抛压”增加;银行也不再将房贷视为“无风险资产”,信贷投放更加谨慎。在这一过程中,楼市必然会经历“去泡沫、去杠杆”的调整,逐步回归“以居住需求为主导”的本质。

这种回归并非坏事,而是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但调整过程中,必然会面临“阵痛”:一方面,部分高杠杆炒房者可能因房价下跌、资金链断裂而面临损失;另一方面,依赖房地产的相关行业(如建筑业、建材业、房地产中介等)可能面临收缩,进而影响就业和经济增长。因此,当前政策的重点,并非“强行托举房价”,而是“缓解调整阵痛”——通过“保交楼”保障购房者权益,通过“优化限购限贷”满足合理居住需求,通过“发展保障性住房”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过渡到“新发展模式”。

小结:现状的核心结论

综合来看,当前房价下跌的现状,是“城市化放缓、人口下滑”的长期背景,与“居民预期悲观、杠杆率见顶”的短期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债务驱动型购房模式”的终结,以及房地产市场向“居住属性”回归的开始。在这一阶段,“放松信贷刺激楼市”的传统手段已失效,因为居民既无能力、也无意愿继续加杠杆。对于购房者而言,需清醒认识到当前市场的结构性变化,避免被“抄底”“救市”等声音误导;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需聚焦“稳预期、保民生、防风险”,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转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内容说明:文中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演员倪妮发律师声明,否认“有后台”等传闻,表示将通过法律维权

演员倪妮发律师声明,否认“有后台”等传闻,表示将通过法律维权

极目新闻
2025-11-01 12:11:28
毛主席对尼泊尔首相说:你想把珠峰全部划归贵国?还有更好的办法

毛主席对尼泊尔首相说:你想把珠峰全部划归贵国?还有更好的办法

鹤羽说个事
2025-10-30 15:53:46
“舅舅照顾3个外甥近10年”引关注,舅舅回应:20岁开始照顾,那时刚中专毕业

“舅舅照顾3个外甥近10年”引关注,舅舅回应:20岁开始照顾,那时刚中专毕业

红星新闻
2025-11-01 22:30:18
荷兰再出昏招,想用晶圆卡脖子,反而为中企送来订单

荷兰再出昏招,想用晶圆卡脖子,反而为中企送来订单

粤语音乐喷泉
2025-11-01 03:25:57
1-0,英超第9掀翻英超第3,佩德罗一剑封喉,切尔西逼近前二

1-0,英超第9掀翻英超第3,佩德罗一剑封喉,切尔西逼近前二

侧身凌空斩
2025-11-02 03:32:28
退休夫妇从32楼跃下,3年后房被贱卖,买主深夜竟听天花板有脚步声

退休夫妇从32楼跃下,3年后房被贱卖,买主深夜竟听天花板有脚步声

罪案洞察者
2025-09-23 14:37:35
官媒发文,高调官宣49岁马伊琍喜讯,全网恭喜,终于等到这一天

官媒发文,高调官宣49岁马伊琍喜讯,全网恭喜,终于等到这一天

喜欢历史的阿繁
2025-11-01 10:43:34
中国环境报:种植营养土竟然是工业毒废土,是谁拿着资质坑国家补贴?

中国环境报:种植营养土竟然是工业毒废土,是谁拿着资质坑国家补贴?

澎湃新闻
2025-10-31 17:05:11
巴基斯坦“罕见公开”!

巴基斯坦“罕见公开”!

环球时报新闻
2025-11-01 09:12:16
曾经的中产标配,如今暴跌66%,又土又贵的女装,成了时代的弃儿

曾经的中产标配,如今暴跌66%,又土又贵的女装,成了时代的弃儿

青眼财经
2025-10-28 10:34:29
170cmD杯女孩,撩走肌肉猛男,网友:没X生活的我哭了…

170cmD杯女孩,撩走肌肉猛男,网友:没X生活的我哭了…

健身迷
2025-09-20 09:22:20
国足深夜传消息!11月热身赛再度告吹,10人进入选帅最终面试

国足深夜传消息!11月热身赛再度告吹,10人进入选帅最终面试

体育吐槽
2025-11-01 23:54:25
这种丰满的腿,穿紧身瑜伽裤真的好看吗?

这种丰满的腿,穿紧身瑜伽裤真的好看吗?

小乔古装汉服
2025-10-15 17:16:17
风向彻底变了?外媒已经开始承认,中国在多个科技领域实现领先

风向彻底变了?外媒已经开始承认,中国在多个科技领域实现领先

大卫聊科技
2025-10-31 14:35:13
官宣,乒乓奥运冠军被调查,涉嫌受贿,弟弟波及,单笔涉及7位数

官宣,乒乓奥运冠军被调查,涉嫌受贿,弟弟波及,单笔涉及7位数

乐聊球
2025-10-30 10:06:06
3-2,3-0!法国冠军赛,王艺迪逆转过关,国乒劲敌大胜晋级

3-2,3-0!法国冠军赛,王艺迪逆转过关,国乒劲敌大胜晋级

小哆说体育
2025-11-01 22:07:28
日本穆斯林人数十年翻倍,日本女性嫁穆斯林而改宗

日本穆斯林人数十年翻倍,日本女性嫁穆斯林而改宗

桂系007
2025-09-02 10:12:24
宁夏退伍士兵将岳父全家7口人全部割喉,妻子肚里的孩子都没放过

宁夏退伍士兵将岳父全家7口人全部割喉,妻子肚里的孩子都没放过

热风追逐者
2025-09-24 23:41:51
有点意思!吴宗宪复播,先表态自己是中国人,后又隔空称赞大小S

有点意思!吴宗宪复播,先表态自己是中国人,后又隔空称赞大小S

娱圈小愚
2025-11-01 13:16:20
台湾回归还有一种新方案,国民党若同意,解放军或无需动武

台湾回归还有一种新方案,国民党若同意,解放军或无需动武

瞻史
2025-10-31 02:20:52
2025-11-02 05:12:49
人体工程学生态博览院
人体工程学生态博览院
人体工程学生态博览院
3375文章数 109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房产要闻

实力破圈!这个豪宅交付,正在定义海口品质样本!

头条要闻

美国防长国务卿受威胁 躲进军事基地

头条要闻

美国防长国务卿受威胁 躲进军事基地

体育要闻

NBA球员,必须吃夜宵

娱乐要闻

王家卫这波录音,撕烂了遮羞布

财经要闻

段永平捐了1500万元茅台股票!本人回应

科技要闻

事关安世半导体,商务部最新发声!

汽车要闻

换新一口价11.98万 第三代蓝电E5 PLUS开启预售

态度原创

时尚
教育
本地
公开课
军事航空

伊姐周六热推:电视剧《树影迷宫》;电视剧《锦月令》......

教育要闻

最近的校园霸凌事件警醒家长:女儿过了11岁,一定要拴在裤腰带上

本地新闻

全网围观,到底多少人被这个野人大学生笑疯了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卡塔尔:加沙可能陷入“无战无和”局面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