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停了,天晴了,胶东人的嘴角扬起来了!
今早一刷天气预报,差点没乐出声——今儿阴转晴,明儿还是妥妥的大晴天!这份欢喜要是不懂的人看了,估计得嘀咕:这娃咋乐得跟范进中举似的?
可只有咱招远人才明白,这场晴,盼得有多苦。
这一个多月,雨就没正经过,下下停停、缠缠绵绵,硬是把北方的秋下成了南方的梅雨。地里的玉米花生接连生芽,抢收回来的玉米堆在场院,还是逃不过发芽的命。
![]()
场院里发芽的玉米
洗好的衣服挂几天都能捂出怪味儿,放往年干燥的秋天,谁敢信?就连我院子里的秋葵,也被雨忘在了脑后,叶子被虫咬成了网,透着狼狈。
可雨天也从不会把惊喜藏得太死——松林里的松蘑,像春笋似的一茬接一茬冒出来,鲜得让人挪不开眼。
![]()
雨后松林里冒出的松蘑
在咱招远农村,松蘑还分“门派”:一种叫松板(也有叫扎莴),另一种叫松莴(有人叫粘莴)。光是起名,就带着浓浓的地域味儿,特别有意思。
捡松蘑是门学问。那些伞盖大、长在显眼处却没人碰的,可别捡——虫子早盯上了,里头说不定爬满了白花花的小虫。懂行的人都抢刚钻出地面小个儿的,鲜嫩干净,才是秋日里的“香饽饽”。
捡回来的松蘑得当天处理。先把根剪净,用盐水泡几分钟再洗,去杂质还提鲜。有意思的是,松板一洗会慢慢变成淡蓝色——别慌,这不是坏了。咱这的松板多是红汁乳菇,一碰就变色,反倒成了辨别它的标志。
![]()
洗后变天蓝色的松板
今年松蘑多,一顿吃不完。有个妙招亲测好用:洗好的松板掰块,油冒烟下锅,炒出汁水后加蒜末和盐,火候拿捏好,别炒烂,留住那口“咯吱”脆感。放凉后连汁分袋密封冷冻,据说能存一年!
说到蘑菇,想起老家招远老辈人常念叨:“桲椤树下菇不碰”。村后塂边那棵老桲椤,结的橡子像迷你小烟斗,男孩们掏了果仁镶木把当烟袋叼着玩,大人总掐着孩子耳朵叮嘱:“这果子有毒,不能尝!”
父亲教过我辨菇诀窍:结果子能吃的树,树下菇大多安全。比如榆钱树、苹果树旁的木耳和菇都能尝。可我胆小,只敢捡松蘑——代代人检验过的鲜,吃着才放心。
![]()
如今桲椤树少了,可老辈人还记得哪片地曾有过,连邻村时家村南山塂以前长过桲椤的地方都反复嘱咐别去捡菇。
直到前几天,有老铁留言说桲椤树下的“桲椤脆”其实是榛蘑,菌盖枯叶黄,比松蘑还鲜!这话真颠覆了我的认知。
不知道咱招远的各位老乡,你们那儿对桲椤树和蘑菇有啥说法?欢迎在评论区唠唠!
生活在招远,关注我们就够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