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草书学古不学今”,这是因为古人的字有着纯正而丰富的笔法,可以防止出现用笔不规范、结字不精准以及“俗气”“江湖体”等弊病。明代自嘉靖一朝开始,六代帝王都喜爱临摹一件草书,清朝建立后此作珍藏于内府之中,乾隆皇帝深爱此帖,称其为“草法极则,超凡入圣”,它就是王问《草书册》。
![]()
王问,字子裕,人称仲山先生,明弘治九年(1496年)生于无锡一户书香门第。他自幼学书,颇有才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后无意于仕途,于是辞官归隐,筑亭于湖滨宝界山。他书画皆能,草书则最受推崇,《草书诗册》写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后来被进献给皇帝,嘉靖朝夕展玩、爱不释手。
![]()
《草书诗册》为纸本册页,共13折、26页,每页纵约30厘米、横约18厘米,共44行、150余字,字径较大,约在4至7厘米之间。内容为自作诗文一首,全篇雄健开阔、气象万千。
![]()
释文为:“浩渺五湖西。漓岏万峰里。种橘能轻千户侯。浇花惯取江心水。每夜观书至夜分。分明席上见羲文。一画以前元有易。断编残策徒云云。石榻高眠天己曙。山窗日高云散去。犹自凝神入太清。独自孤清湔有思。昔年京洛殢浮水。惊看鬒发变星星。迩来独抱衡庐卧。守却灵龟只养形。嘉靖丁巳石川翁寿七十。余既为图赠之。含真体道。窃与同志。赋此书之上方云。仲山王问。”
![]()
王问的草书妙在“集大成”,他近取宋克、边武、康里巎巎、鲜于枢、米芾、黄庭坚笔意,远则追晋唐诸家,得张旭、怀素、二王、张芝笔法,转益多师、熔冶一炉,书法史上能超过他的不过5人,学习他的字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晋唐宋元明历代草法,而且还能提升笔力、腕力,对笔画、结字、章法、墨法的处理会更加到位。
![]()
文震亨在奉敕书写的跋文中盛赞此作:“仲山先生书中名家。而此册尤酷肖米海岳书。怀素草书歌。不作牛鬼蛇神态。几与先太史并驾。非近代作狂草者可比也。因题以见前辈之能事不可及云。雁门文震亨。”
![]()
此作横画起笔多逆锋裹毫,中段略按,收笔无波磔却隐含隶书的沉郁;竖画行笔缓而劲挺,避免了草书常见的浮滑。字与字少连绵缠绕,单字内笔势连贯而字间独立,以笔断意连衔接。结字欹侧生姿、稳中求险,险而不怪,右倾左斜,通过撇画的舒展平衡重心,空间的疏密对比明显。
![]()
主体笔画多用浓墨重按,墨色饱满至边缘微渗,显见狼毫笔的弹性。长线条收笔偶见飞白,枯笔细如游丝却不断裂,既增强笔画立体感,又避免“涨墨”“枯柴”的极端化倾向。
![]()
![]()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1:1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临摹和欣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