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0月15日报道 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10月9日发表题为《哪些国家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哪些国家引进他们?》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本年度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已经揭晓。即将于12月前往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典礼的9位获奖者中,有6位的科研成果是在美国取得的。他们中间包括一位英国人、一位法国人和一位约旦人。事实上,今年约有半数的获奖者是在其出生国外开展研究的。科学向来是一项国际性事业,但今天顶尖研究者中移民的比例高于以往任何时候。
根据瑞士圣加仑大学的马克斯·冯策特维茨与德国欧洲商学院的同行们收集的数据,自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约3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取得重大发现前已经移居他国。这一比例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因人员流动放缓而有所下降,但近几十年来又重新攀升。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在美国本土出生并且在美国从事研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有所增加。自那以后,外国出生科学家的比例持续增长。
波兰是这场科学人才迁徙的最大输家:现有19位诺奖得主出生于现波兰境内(包括玛丽·居里),但无一人因在该国完成研究而获奖。美国则成为主要受益者。在美国国土取得的研究成果已赢得304项诺贝尔科学奖——远超其他任何国家。但这些奖项中仅有约70%授予美国本土出生的科学家,而且仅有8位美国人因在海外完成的研究获奖。日益严格的移民规定和研究经费的削减可能减缓这种全球人才的流动。
美国之所以领先,部分原因在于它是一个大国。如果按获奖者占人口比例计算,那么英国、丹麦、瑞典和瑞士等欧洲国家领先于美国。同样经过人口规模调整后,德国、匈牙利、荷兰和挪威也领先于美国。
诺贝尔奖的授予往往滞后于研究成果数十年,而非表彰当代突破。今年获得物理学奖的宏观量子力学隧穿实验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种滞后性有助于解释为何超过五分之四的获奖发现来自五个科学强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瑞士。
随着科学日益全球化以及其他国家吸引更多人才,美国的统治地位注定会逐渐下降。(编译/文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