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
内容提要:2022年10月25至28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在西班牙Zumaia召开的“庆祝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正式向全球公布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球遗产委员会承担的国际地学计划(IGCP)731项目的成果之一:首批100个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名录,并发布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Zumaia宣言”,呼吁国际社会重视和关注地质遗产地的科学研究和保护管理,引起国际地学界和公众极大的关注。基于全程参与该项工作,本文系统介绍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名录的由来、发展、遴选程序和过程、地质遗产地的定义和标准,指出建立地质遗产地名录对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并对今后地质遗产地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
![]()
![]()
1 背景
![]()
地质遗产(Geological heritage)是忠实记录地球46亿演化历史的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料。地质遗产地不仅是地质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基地,而且还是广大公众了解地球奥秘、提升科学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绝佳场所。为更好地研究、评价并合理利用其科学价值,满足科学研究和公众科学普及的需求,国际地球科学界对建立评价具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产地的标准的呼吁不断增强。成立于1961年的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IUGS)(以下简称国际地科联)是国际著名的地学组织,会员来自121个国家和地区,联系着全球数百万名地质科学家。长期以来,国际地科联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下简称教科文组织)通过广泛深入的合作,致力于推动地球科学研究,并将科学成果服务于国际社会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20世纪90年代,在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和国际地质遗产保育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nservation of Geological Heritage,ProGEO)等国际组织的支持下,国际地科联设立了“世界地学遗产地工作组”(IUGS Global Geosites),开始开发具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产地数据库。但本项工作仅在少数欧洲国家开展(Wimbledon et al.,2000;Gray,2004;Burek and Colin,2008;Thomas and Warren,2008;Erikstad,2008;Brocx and Semeniuk,2015),其成果并未如当初预想的得到广泛的认可(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Geoheritage,2021a)。
教科文组织一直关心和支持地质遗产地的研究和合理利用,2015年启动了“国际地球科学和地球公园计划(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Geoparks Programme,IGGP,UNESCO,2015),世界地球公园申报中地质遗产的价值和意义的评估工作由国际地科联负责。同样,IUCN在世界自然遗产的遴选和评估中,对地质遗产的科学评价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在2016年于南非召开的第35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国际地科联决定设立国际地球遗产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Geoheritage,ICG),开展与地球遗产的相关工作。但很遗憾,因种种原因,该委员会在任期内未能很好地开展工作。
2020年,针对当时的局面,国际地科联决定改组国际地球遗产委员会,新的执行委员会(Executive Committee)由主席Asier HILARIO(西班牙)、副主席Angela EHLING(德国)和张建平(中国)和秘书长Juana VEGAS(西班牙)组成。委员会明确了职责和任务,开始在全球推进与地质遗产相关的工作。
![]()
2 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的定义和标准
![]()
自2020年下半年,新的国际地球遗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地球遗产委员会)开始有序而高效的工作。在国际地科联的指导下,确立了地球遗产委员会的组织架构,由执行委员会统筹领导,下设三个分会:即:遗产地分会(Subcommission on Sites)、历史石材分会(Subcommission on Historic Stones)和地学标本采集分会(Subcommission on Geocollections),并任命各分会负责人。在组织架构完成之后,地球遗产委员会开始制定章程(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Geoheritage,2021b)、设计标徽(图1)、网站和经费预算,并积极组织申请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联合支持的国际地学计划(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IGCP)项目。
![]()
2021年,成功申请到了IGCP-731项目—“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IUGS Geological Heritage Sites)”(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Geoheritage,2021a),笔者等为该项目成员。IGCP-731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国际地质遗产地的定义和标准”,作为今后评价地质遗产的国际标准和遴选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的依据。在地球遗产委员会的主持和协调下,组织相关专家成立“国际地质遗产地的定义和标准”工作组,由Asier HILARIO(西班牙)、张建平(中国)、Benjamin van Wyk de VRIES(法国)、Joana SANCHEZ(巴西)、Asfawossen ASRAT(埃塞俄比亚和博茨瓦纳)和Luis CARCAVILLA(西班牙)组成协调领导组,参与人员有:Babbis FASSOULAS(希腊)、Helke MOCKE(纳米比亚)、Kirstin LEMON(英国)、Nicolas CHARLES(法国)、José BRILHA和Paulo PEREIRA(葡萄牙)、Fernando MIRANDA(阿根廷)、Manuel ARENAS(智利)、Margaret BROCX(澳大利亚)和Enrique DIAZ(西班牙)。首先制定了问卷调查表,征询各参与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协商和广泛研讨的基础上,形成草案,于2021年11月,在西班牙召开了地质遗产地国际研讨会,通过认真细致的讨论,确定了“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的定义和主要标准”(IUGS Geological Heritage Sites:Definition and Main Standards)。之后提交给国际地科联,并在2021年底获得批准并向全球公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Geoheritage,2021c)。
定义: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是指拥有国际意义的地质要素和/或地质过程的关键场所,可作为全球参照,或在地球科学发展历史中意义非凡的区域。入选的地质遗产地代表该遗产地具有国际地学价值和研究水准,并得到有效保护。
标准: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主要涉及9个领域:①地球科学史、②地层学与沉积学、③古生物学、④火成岩与变质岩、⑤火山学、⑥大地构造学、⑦矿物学、⑧地貌学和活动地质过程和⑨撞击构造和地外岩石。每个地质遗产地可以不限一个领域,但需以一个领域为主,可以是单个地质遗产或多个遗产的组合。入选的地质遗产地,必须是该领域全球最佳代表(the best example),具有国际对比意义。可移动的地质遗产(如已发掘的化石、已采集的岩石和矿物标本等)不能入选地质遗产地,其价值将由地学标本采集分会认定。
全球参照作用(Global reference):入选的地质遗产地,必须是进行重要科学研究的全球参考,其科学价值必须通过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上的研究成果得到体现。地质科学的标志性场所(如:引人注目的瀑布、冰川、柱状节理、化石产地、构造等),因其兼具科学价值和教育潜力,可以被认定为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
边界和面积(Boundaries and size):地质遗产地必须具有明确的边界,面积可大可小,但最能展示科学价值的地质现象必须在边界之内。遗产地之间的关系(Relations between sites):①共存遗产地(coexisting sites):只要它们都具有全球意义,属于不同类型的几个遗产地可彼此非常接近甚至重叠,可以认定为地质遗产地;②系列遗产地(serial sites):只有在具有全球意义的某个地质要素,不可避免地需要用多个源于同一地质过程的相同类型的遗产地来解释的情况下,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才能被定义为包括多个遗产地的系列遗产地。这其中大多数的单独露头必须满足具有全球意义的要求。
其他要求(other requirements):可通达性(accessibility):虽然可通达性并非是强制标准,但至少在进行科学研究时能较方便地到达,在提议材料中对此需加以说明。保育状况(conservation):地质遗产地应保存良好,所有人为修复和保护措施不能破坏地质遗产的科学价值,并需在提议材料中对此加以说明。保护(protection):入选的地质遗产地,应妥善保护,一旦退化,以至于其地质意义不再明显,将被从名录中删除。
说明(note):地质遗产地的认定主要依据其科学价值和研究程度。入选地质遗产地名录之后,可能会带动相应的保护和教育活动,但这些并非是地质遗产地认定的重要标准。此外,该文件还就地质遗产地的提议、遴选程序、提议模板、遴选过程和结果作了相关规定。从“国际地质遗产地定义和标准”来看,单就科学价值和研究水平来衡量,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的要求和标准至少与地质类世界自然遗产相当,甚至更高。
![]()
3 首批100个IUGS地质遗产地遴选过程
![]()
2022年初,国际地科联地球遗产委员会制定了候选地推荐模板(Template for Candidates),向全球各会员和相关国际学术组织发布了“遴选首批100个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的通知,推荐截至日期为3月底。地质遗产地采取自由提议方式,地质遗产地管理机构、科研机构、科学工作者等可按模板(格式)提议全球任何地方自己认为符合条件的地质遗产地。与此同时,该委员会从21个国家和地区遴选34位地质遗产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和投票专家组。到推荐截止日,共收到181个有效推荐材料,涉及56个国家和地区。之后,地球遗产委员会按照34位评审和投票专家的专业特长,分配相应候选地的推荐材料,进行评估打分,打分标准分3个等级:①完全达到标准(3分)、②基本达到标准(2分)和③没有达到标准(1分)。每个候选地的遴选至少有3位专家参与,并需给出打分依据和具体意见。初步遴选工作在6月底基本完成,最后,地球遗产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要根据专家评估打分情况,依照候选地的科学价值和研究程度,兼顾地球科学领域和全球地域相对均衡的原则,对候选地进行综合评定,最终确定首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并报IUGS核证批准(表1)。同时,选定11位主要评审和投票专家作为编辑,第一作者被聘为编辑之一,负责《首批100个IUGS地质遗产地》书籍的出版。在2022年10月26~28日举行的“庆祝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正式向全球公布并以报告的形式介绍了入选的地质遗产地(表2),并组织相关庆祝活动,相应介绍书籍也同时发行(图2;Hilario et al.,2022)。
![]()
![]()
![]()
![]()
![]()
![]()
![]()
4 地质遗产地名录情况分析
![]()
从整体情况来看,本次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的遴选,在国际社会引起了积极的响应,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收到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181份合格的推荐提案,质量整体良好。推荐采取自由而开放的方式,除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外,十多个相关国际专业组织,如国际地科联的专业委员会,世界地球公园网络(GGN)、国际地质遗产保育协会(ProGeo)、国际古生物协会(IPA)、国际地理协会(IAG)等的专家积极参与其中。尽管多数提案由所在国的专家推荐和提交,但也有不少提案人从全球的角度按其专业判断对其他国家的地质遗产地进行推荐,很好地显示了这一工作的科学性和全球性。最终入选名录的100个地质遗产地都有着共同特征:是该类地质遗产在全球最佳代表或在地球科学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地位、科学研究达到国际水平、获得良好的保护。
从入选地质遗产地的名录分析,有如下特点:①地理分布基本均衡,涉及全球五大洲5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洲34个、欧洲28个、亚太和中东地区23个和非洲15个,彰显其国际化特色;②学科分布基本均衡,涉及地球科学最主要的9个领域,其中,地貌学和活动地质作用最多,占22%,其次是古生物学(19%)、火山学(17%)和地层学和沉积学(12%)(图3)。绝大多数入选的地质遗产地的科学价值和研究程度代表国际最高水准,如浙江长兴“金钉子”剖面(编号:018),是全球古生代/中生代的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是国际对比的标准,也为地质历史时期最大规模的生物绝灭事件提供了时间坐标。我国几代地层古生物学家为此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的文章有11篇,另有近200篇(部)论著发表,是世界上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层剖面。有些入选地在地球科学发展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地球科学理论和概念的发源地,如英国的斯卡角(霍顿不整合面)(编号:001),是英国地质学家James Hutton(1726~1797)提出地球处在永不休止、持续不断的破坏和重建过程中,是动力地球概念的发祥地,对地球科学的发展具深远的影响。捷克的志留纪—泥盆纪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编号:011),是国际上在1972年确立的第一个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俗称“金钉子”),是全球地球科学、尤其是地层学的研究的里程碑。上述遗产地是首批名录中的典型代表。③国际知名度高,影响力大。2022年10月28日,该名录由国际地科联正式公布之后,迅速成为国际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人们注意到,许多地质遗产地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地方,相当多的亦为世界自然遗产地(28处)、或属于世界地球公园(15处)、国家(自然)公园和保护区等区域范围内,如美国的黄石公园(编号:067)、科罗拉多大峡谷(编号:016,084)、加拿大的布尔吉斯页岩(编号:027)、阿尔伯塔恐龙化石产地(编号:036)、德国的索伦霍芬化石库(编号:034)、梅塞尔化石坑(编号:038)、阿根廷和巴西的伊瓜苏跨境大瀑布(编号:085)、非洲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维多利亚跨境大瀑布(编号:086)、坦桑尼亚早期人类遗址(编号:041)等。中国入选的地质遗产地,云南石林喀斯特(编号:080)、澄江化石库(编号:026)、内蒙古阿拉善高大沙山和湖泊系统(编号:094)、香港酸性火山岩柱(编号:041)、浙江长兴“金钉子”剖面(编号:018)、西藏绒布峡谷(编号:072)和珠峰(中国/尼泊尔)(编号:017)等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这些地质遗产地,不仅科学价值和研究水平高,而且还是世界著名的游览胜地,也是向公众进行地球科学普及和传播的绝佳平台。④国际化专业运作。从“地质遗产地定义和标准”的制定、遴选首批地质遗产地的程序和方法、评估和投票专家组的人选到最终结果的产生,全过程都由地球遗产委员会组织实施,参与者荟萃了国际地球科学多个领域高水平专家,评审程序公开、公正。加上数百位来自国际相关组织和世界各国参与提案人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保证了本次遴选工作的高度专业性和国际水准。
![]()
![]()
5 建立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名录的意义
![]()
从全球来看,各国对地质遗产的认识、保护和管理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重要地质遗产正在逐渐消亡于岁月、无知和战火。因此,国际地科联也希望通过遴选地质遗产地,在推动人类对地质多样性提高认识和深入研究的同时,促进各国政府及公众加大对地质遗产的认知、关注和爱护;同时,通过建立全球地质遗产地名录,加强各国相关部门或科研团体在评价标准、调查方法、保护体系和机制、保护(保育)技术、投入、管理机构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地质遗产保护的能力和成效。
地质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地球发展历史中某个时段或某个过程的产物和重要记录,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难得的地球科学教育资源。保护它们、了解它们、用好它们,不仅对科学研究意义重大,而且对提升国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都十分有益。因而,入选名录并不只是荣誉和招牌,也是考虑如何扎扎实实地将珍贵的地质遗产转化为知识财富、造福人类的契机。保护是基础,研究是关键,永续利用是期望。
中国有许多非常珍贵的地质遗产,种类多样,科学价值大。其中,许多都经过了几代地质科学家的潜心研究,对其认知程度具有国际水平。在地质遗产保护方面,也正在加大努力。
让地球演化、地质作用等地学知识成为公民科学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公众了解地质多样性与日常生活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并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爱护地球,是国际地科联推动全球地质遗产地遴选活动的期望,也应成为各国政府、相关机构和全球地质科学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
6 结论和展望
![]()
首批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名录的公布,是全球地质遗产地认定规范化、标准化的良好开端。由于首次开展此项工作,提交申请的时间相对短促,尚有相当数量符合标准的地质遗产地因种种原因错过了第一批遴选,留有遗憾。但地质遗产地的遴选工作今后将会持续下去,符合标准要求的地质遗产地都可以被推荐。应该注意到,地质遗产地的认定,本身是一项科学研究。地质遗产地除其自身具备潜在的科学价值之外,科学研究的程度和水平至关重要,是其科学价值能否被认可的关键因素。仅有优美的地形地貌和诱人的景观是不足以被认定为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的。世界上还有许多珍贵的地质遗产资源,其中的不少地质遗产地也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科学研究,但很多研究尚未达到国际水准,需要大量地质学家开展更多的研究,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让国际同行认识和认可这些遗产地的重要意义。随着对地质遗产地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全球会有更多的地质遗产地达到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的标准。
![]()
作者:张建平 金小赤
来源:《地质论评》2023年第3期
选稿:宋柄燃
编辑:宋柄燃
校对:耿 曈
审订:郑雨晴
责编:宋柄燃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