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公园小径上,67岁的蒋大爷像往常一样,一边慢步散心,一边和邻居们聊着家常。刚刚聊到身体健康时,邻居老黄略带玩笑地问了一句:“老蒋,你天天蹲厕所,是不是排便次数多了就更健康?”
蒋大爷憨厚地一笑:“其实我一直都是早晨一次,几十年没变过,身体可有劲儿了。”旁边的李阿姨却也有点犯疑惑:“有时候我两三天才解一次,偶尔还腹泻,这是不是肠道出问题了?”
每个人对“排便次数”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担忧,但你是否知道,这个“尴尬”小细节,其实隐藏着有关寿命的秘密?
![]()
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一个现象:长期便秘或频繁腹泻的人,罹患慢性疾病和猝死的风险明显高于规律排便的人。
或许你觉得一天便几次只是习惯问题,其实科学研究早已给出答案——你的寿命,和每天怎么“上厕所”,真的有关系!
每天排便1次和多次有什么区别?便秘或腹泻是不是健康的大敌?答案或许和你以为的恰恰相反,下面就带你揭开排便次数和寿命的真正联系。
权威医学研究发现,“肠道健康”早已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大脑”,人体70%免疫力都与肠道息息相关。而排便正是肠道健康的最直观晴雨表。
在我国一项覆盖近50万人、平均51.5岁成人、历时10年的研究中,科研团队对受试者排便习惯进行了分组分析:每天排便1次、每天多于1次、每周3-6次和每周1-2次。
![]()
最终统计发现,每天排便1-2次的人,发生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的概率最低;而长期便秘(每周≤2次)的人,寿命缩短的风险显著高于其他分组;一天排便多于一次的人,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升高12%,心力衰竭风险更是提升33%。
这也打破了“多多益善”的误区,一味追求次数增多反而可能暗藏隐忧。
中科院在2万名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中进行的十年随访研究也显示,早晨规律排便的人,慢性病发生率比不规律排便者低37%。
最受关注的一个结论来自《细胞报告医学》,收录了全球多项排便与寿命的流行病学大数据,其结果指出:坚持每天1-2次的规律排便,寿命有望延长4.3年!
这些科学证据共同强调:并非排便越多越好,也不是“排得少更健康”,而是每日1-2次的规律排便区间,更能稳定肠道生态、降低全身各类慢性病的发病率。
肠道畅通,毒素与废物排得及时,营养吸收效率随之提升,身体各系统由内到外都能“减负”。
![]()
其实,坚持每天1-2次规律排便,身体会有这些明显提升:
免疫力提升。健康肠道菌群让废物及时排出,人体防线稳固,慢性炎症、重大疾病概率下降20~40%。
慢性病风险降低。多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肠道通畅者糖尿病、高血压、肠肿瘤、心脑血管病发生率较便秘或腹泻者低25%-40%。
精神睡眠质量改善。很多人不知,肠道参与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的合成。长期便秘或腹泻易焦虑抑郁,而规律排便的人更不易失眠、情绪也更稳定。
肝肾功能更好。大型随访研究证实,规律排便者肝损伤和肾功能异常指标低于不规律群体13%-24%。
皮肤状态和精力更佳。前沿医学论文指出,肠道排毒通畅与皮肤红润、有光泽密切相关,也能带来更强体力和活力。
![]()
正因如此,“健康的排便习惯其实是长寿不可或缺的基础。”这一点恰恰被很多人忽视,甚至用药物或者极端方法“催便”,反而打乱了肠道生态,埋下健康隐患。
需要警惕的是,排便不仅仅是次数的问题,形状、颜色、时间也要关注。如果出现这些状况,请务必重视:
大便变黑,警惕消化道或胃出血;大便变红,可能提示痔疮、炎症甚至肠道肿瘤;大便发白、变细:或与胰腺、胆道疾病相关;排便习惯突然改变(变多、变稀、持续不解),都是身体在“求救”。
比如,62岁的王叔叔因长期便秘,每次如厕都费劲,结果一次用力过猛竟引发急性心梗,好在抢救及时。这类“厕所事故”并不罕见,不能掉以轻心。
![]()
想要身体长久健康,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均衡饮食,多膳食纤维。每日蔬菜300~500克+全谷物类,适量补充果胶、魔芋、亚麻籽粉。
充足饮水,润滑肠道。成年人每天1500ml-2000ml温水,尤其早晨起床后最关键。
规律运动,避免久坐。每天散步30分钟,饭后适量活动,激发肠道动力。
建立定时如厕、关注情绪。每天清晨或餐后定时如厕,听从便意,不要强忍;压力过大时记得适当放松。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