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家居这个行业里,有一个笑话特别经典:
一个人买了最贵的空调、最智能的灯、最先进的音箱,可当他想用语音打开灯时,音箱却只会回答:“我听不懂”。
听着好笑,其实这正是整个行业最真实的痛点——智能设备不智能,归根结底是没有统一的标准
![]()
现在的智能家居,就像早期的互联网,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语言系统”:米家说中文,华为讲英文,苹果用法语。设备之间互相“听不懂”,导致用户体验割裂,行业效率低下。
表面上看,这是企业间的竞争,但深层次讲,这是缺乏互联互通标准的结果。
如果你观察智能家居的生态,会发现它早已不是单个产品的竞争,而是系统之间的较量。灯光、门锁、窗帘、安防、温控、家电、音响、传感器……任何一个环节的标准不统一,整套系统都可能“卡壳”。
对企业来说,这是市场的阻力;
对用户来说,这是使用的痛点;
对行业来说,这是发展的天花板。
![]()
北京中标联标准化技术院最近就在关注这个问题。我们发现: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标准的统一性远远滞后。很多品牌都在“闭门造系统”,搞各自的生态圈。短期看,能快速占市场;但长期看,这种“孤岛式智能”其实在削弱整个行业的生命力。
想象一下,如果未来十年每个家庭都有几十上百个智能设备,而这些设备又不能统一通信协议、不能共享数据,那用户的体验将会变成一场灾难。
这时候,“智能家居互联互通标准”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它不是去束缚企业创新,而是让大家在同一张“底图”上去画未来。
![]()
就像USB接口的出现,让无数电子设备可以自由连接;就像蓝牙标准,让耳机、电脑、手机形成生态;智能家居的未来,也需要这样一个“共同语言”。
在国外,像欧盟、美国、日本等早已启动智能家居标准体系建设。欧盟推出的“Connected Home over IP(Matter)”协议,就是一个全球级的互联互通标准。苹果、谷歌、亚马逊等巨头都在积极参与。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有了统一的标准,市场才能做大。
![]()
反观国内,虽然华为、小米、阿里、京东等都在推进智能生态建设,但大多还是“各玩各的”。消费者的体验是碎片化的,行业整体的标准体系依旧处于探索期。
这也正是北京中标联标准化技术院着手研究“智能家居互联互通标准化”工作的原因。
我们希望通过标准化的方式,推动企业之间的协同,建立统一的协议框架、通信接口、安全规范、测试认证体系。
听起来有点抽象?
打个比方吧——
如果智能家居的世界是一座城市,那标准化就是这座城市的“道路规划”。
没有统一的交通规则,车再多也走不远;
而一旦道路规划好了,每个品牌的“车”都能畅通无阻,整个城市的运转效率就会指数级提升。
![]()
更重要的是,智能家居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议题。设备之间的互联,意味着数据的互通。没有安全标准的支撑,信息泄露、黑客攻击、设备劫持都可能成为隐患。
标准化不只是提升体验,更是筑牢安全防线。
事实上,标准化的过程,也是行业共识形成的过程。
它需要企业参与、科研机构验证、检测机构支撑、用户反馈。
每一次标准制定,都是产业协同的产物。
而当企业愿意放下壁垒,共同推动互联互通标准的建设,那才是真正的“智慧生态”。
![]()
从市场趋势来看,智能家居的下一个增长点,不是单品,而是系统;不是技术创新,而是生态互通。
谁能率先在标准化体系中占位,谁就能成为未来生态的“主心骨”。
北京中标联标准化技术院在这一过程中,希望能扮演“连接者”的角色。我们并不是去替企业制定规则,而是帮助行业建立规则。通过开放的标准化平台,让更多厂商在公平、透明的基础上参与进来。
我们希望看到的未来,是当你说一句“回家模式”,所有品牌的设备都能听懂、配合、响应;当你出门上班时,灯自动熄灭、窗帘缓缓关闭、安防启动,一切自然又协调。
![]()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
它不该是某个品牌的专属标签,而应该是整个行业的共同成果。
当然,标准化的推进不会一蹴而就。
它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
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智能家居互联互通标准体系”成型,中国的智能家居产业将迎来真正的第二次爆发。那时,技术、体验、安全、生态都会被重新定义。
我们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