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赵祖乐
在自贡市富顺县抗美援朝老战士郑常有的家里,有一个用红布包裹的盒子,里面静静躺着2枚军功章、2枚纪念章、2本立功证书、1张旧照片。当92岁的郑常有伸出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摩挲,目光骤然变得炽热:“这是我的宝贝、我的历史,是我两次入朝作战,用命换回来的念想。”
![]()
两枚军功章。富顺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
![]()
两枚纪念章。富顺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
2枚军功章,通长7.7厘米、直径3.3厘米,金属与棉麻纤维质地的勋章上,正面阳刻的持枪战士与阴刻的五角星旗帜熠熠生辉,背面朝鲜文“军功奖章”的字样,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1本印有朝鲜语字样、1本印有中文字样的立功证书,记载了郑常有2次立功受奖。1枚“抗美援朝纪念章”、1枚“和平万岁”纪念章,分别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所赠。1张旧照片,是1955年从朝鲜回国时拍照留念,照片上的他风华正茂。郑常有珍视的这些老物件,串联起他两次入朝作战的经历。
![]()
两本立功证书。富顺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
1951年6月,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郑常有毅然报名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刚集训一周就踏上了征途。部队步行至牛佛,乘木船到重庆南岸,再转轮船赴武汉,一路辗转进入朝鲜。“全班就班长有长枪,排长配手枪,我们的装备杂七杂八。”老人回忆道。抵达清川江后,他们的任务是修筑飞机场,白天不停劳作,只有空袭警报响起时才能短暂躲避,夜晚则在严寒中蜷缩休息,常常食不果腹。
1951年8月28日成为刻在郑常有生命里的日子。美式轰炸机的轰鸣声划破天际,战友们在呼喊中赶紧躲避,他与两名战友迅速跳进战壕。“天上的战机多到数不清,我还跟战友调侃‘今天怕是要吃亏’,话没说完炸弹就落了下来。”轰隆巨响后,泥土石块瞬间将三人掩埋。等排长徒手将他们扒出时,三人已经窒息,经紧急人工呼吸才从鬼门关逃回。第二天,残垣断壁间的惨烈景象刺痛了所有人,但他们擦干眼泪,拿起工具继续劳作。1951年11月,由于敌机连番轰炸,清川江机场修建失败,郑常有随部队撤回祖国。
![]()
郑常有抗美援朝回国留影。富顺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
回国后的郑常有被分到炮兵31师401团,进行针对性的军事训练和文化学习。1953年,郑常有第二次入朝。这次从辽宁营口出发,坐上拉着大炮的汽车,借着夜色四天抵达朝鲜西海岸。此时“联合国军”正频繁演练登陆,企图复刻仁川登陆的阴谋。
“挖坑道!挖炮的工事,车的工事!要筑成打不垮的地下长城!”郑常有与战友们投入到工事修建中。虽然是3月份的天气,但天气还是很冷,有些地方冻土层厚达1米,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握钎,缺乏工具就用炮弹皮打造,没有炸药就拆卸未爆弹提取。坑道要达到“七防”标准,还要能打能藏。郑常有记得毛主席“不拿百姓一草一木”的嘱托,哪怕住坑道啃干粮,也绝不惊扰当地民众。
4个月后,8000多条作战坑道、数不清的钢筋水泥工事构成了纵深10余公里的防线,这条“地下长城”让美军震惊不已。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最终迎来了和平的曙光。郑常有没有停歇,转身又投入到当地的水库修复工作,一干就是两年,直到1955年回国。
![]()
与工作人员合影。富顺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
岁月吹散了硝烟,却抹不掉战争的记忆。郑常有如数家珍且声音坚定地说:“这些都是我的历史,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历史,是中朝友谊的见证,更是中国人不屈的骨气,是一个民族保家卫国的赤诚与坚韧!你们这些后辈一定要牢记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