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坛——高适(二)
![]()
拜迎长官心欲碎,
鞭挞黎庶令人悲。
01
749年,唐玄宗下诏开制举有道科。
时任宋州刺史的张九皋十分欣赏高适的才华,便将这个珍贵的举荐名额给了他。年界五十,穷困潦倒的高适倒也也没有辜负张九皋的赏识,不光在殿试中PK掉了上千名竞争对手,一举登科,还解褐授官,拿到了心心念念数十年的大唐公务员的offer。
高适能当上这个从八品的封丘县尉,当真是不容易。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唐朝的制举制度。
制举则是临时举办的考试。往往由皇帝临时立定名目,考试时间和内容也由皇帝定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独属于天子的一种特殊的人才选拔权利。在唐朝诸多科举考试中,只有制举有资格进行殿试。因而只有通过“制科”的考生,才算是真正的天子门生。
制举为了广泛选拔更多的特殊人才,没有固定的选拔对象,其科目涵盖军事、文词、经术、玄道等。
制举的参选基础也比较宽泛,白衣士子,有出身但没有通过吏部铨选的前进士,通过吏部关试等待朝廷派职的新旧进士,任期已满停官守选的前资官,以及在职六品以下官吏均可以参加考试,所以制举的起步就比进士举高多了。
更何况,要想参加制举也不是那么简单,它还需要有一道由州府长官或朝官出具的“表荐”。虽然制举诏令下达的时候,皇帝们常常会令人才自荐,但终唐一世,真正能够自荐入举者屈指可数。
说白了,但凡能参加制举考试的,不是有实力的,就是有来头的。
02
我们再来看看封丘县尉这个职务。
按唐制,县级政权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中下、下七个等级。京城所在地为赤县,京兆、河南、太原所辖为畿县,其余五等则根据人口、地理位置是否为要冲区分。至开元十八年,六千户以上为上县,三千户以上为中县,不满三千户的为下县。
高适任职的封丘县属于紧县,已然属于比较好的去处了。
是以,他在赴任之时意气风发,高唱“幸逢明盛多招隐,高山大泽征求尽。此时亦得辞渔樵,青袍裹身荷圣朝”。对于即将知天命的高适来说,这一纸薄薄的任书,不仅仅是五十年砥砺前行的回报,也不仅仅是青袍加身的荣耀,更是承载了他一生的理想和志气。
对于未来,他一定有过更为美好的憧憬。
所以当好友李颀以诗“小县情未惬,折腰君莫辞”(《赠别高三十五》)相赠时,他一笑了之。
03
谁曾想一语成谶,他最终还是接受不了“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不堪,回归到“躬耕田亩”的现实,像陶渊明一般,试图用清贫寥落换得一个“人生自在”。
《封丘作》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这是高达夫的名篇。
全诗语势生动自然,结构连贯严整,层次分明,散句与偶句间互为用,颇具跌宕回旋之妙。
虽然封丘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县邑,他还是期待自己能够有所作为。可谁知道小小的县衙也有这般复杂的人事学问,在现实和理想的剧烈落差中,他的满腔悲慨脱口而出:“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更为可悲的是,他满心忧愤回家争取“同盟”,却不料反遭妻儿奚落,责怪他大惊小怪、不合时宜。
04
高适就是高适。
在现实和理想的博弈中,他勇敢选择回归初心。“转忆陶潜归去来”既是他对现实的妥协,也是他对命运利落的对抗。
抛开诗歌的技巧不说,就仅凭言辞间那般忧戚而不绝望的强烈情感,强言放达之中饱含着的对民间疾苦的眷眷关注之心,以及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就足以使此诗既具历史的广度,又达现实的深度,而成为“浑灏流转”(清末赵熙评语)的千古佳构。
当然,这样的气节数百年前的陶渊明有过,与高适同时代的李白也有过。
大家都说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完成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最伟大的一次转身,在政治权威与内在生命价值的平衡之间,寻求到了全新的道德自我发现;而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更被誉为封建士人们精神解放的典范,说他为士大夫们寻求到了更高一级的“自我认同”。
![]()
在我看来,就高适的诗歌价值而言,与陶渊明和李白一般无二的气节固然可敬,更值得一提的却是深刻和尖锐的现实批判,以及隐匿于批判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悲悯情怀。
封丘尉是象征,也是隐喻,早已突破了“州县从来有瑕疵”的政治狭隘。它既是高适匡时济世的天下胸怀和铮铮作响的士人风骨,也是高适为生民立命的的悲悯情怀,更是高达夫勇于揭露现实的良知和自持。
05
在建功立业的野心里走火入魔的高适,素将王霸大略奉为圭臬,所以孔孟经典、卫霍高节都是他诗歌中的常客。细细读来,便会发现他的诗歌在尚情主景、雍容豪迈的盛唐诗风中,呈现出独树一帜的理性的现实主义精神。
在热热闹闹的盛唐诗坛,高适的作品实与盛唐大别,也与时辈不同。
他在烈烈锦绣里,看到权贵们的骄矜和腐朽:
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效古赠崔二》
也在一派和顺的边关序曲里,感知到了不和谐:
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蓟门行五首》之二
更在无情的自然灾害面前,洞悉了老农们的悲哀宿命:
农夫无倚着,野老生殷忧。——《东平路中遇大水》
他的250多首诗歌,无论边塞、怀古、行役,还是送别、投赠、酬和,都非常重视内容的充实饱满和真情实感的倾泻,尤其是对社会各方面层次矛盾的揭示与担忧,以及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慨的发抒。
06
当然,这样的现实批判诗圣的作品里更多,但高适和杜甫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同样看清了大唐的沉疴和顽疾,杜甫选择以痛斥怒其不幸哀其不争来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而高适,则表现出了强烈的内化和反省意识,他始终将自己视为王朝的一份子,并把革除这些弊政当做自己当仁不让的责任和担当。
“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是他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所作出的积极应对,也是他不同于杜甫的独属于政治家的风骨。
如果说“风骨”仅是指乐观向上、功名得遂的歌吟,或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豪放、激昂,那就未免太低估高适的“风骨”了。
私以为,以高适为代表的盛唐诗人们的“风骨”,既有与建安诗人们一脉相承的意气襟怀,亦有建安时代那种宦途蹇迫、功业难就的梗慨悲凉。更为难能可贵的,则是他们融汉魏风骨于时代精神的使命担当,以及从不退却的悲悯情怀。
只不过以功业为始终的高适,用个体独有的肝胆和胸臆,将这份悲悯情怀,发为耿耿之气,凛凛之骨。
而高适的可贵,正在于这份肝胆和胸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