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现场火药味十足,中国代表以一敌八,逐一点名批驳,西方人权话语霸权在此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
当地时间10月9日下午,在联大一场会议上,一场外交风暴正在上演。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大使面对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捷克、爱尔兰、荷兰、日本及欧盟代表团的连环发难,毅然起身行使答辩权。
他没有简单辩解,而是选择正面迎击——逐一列举这八个国家和地区自身的人权劣迹,从英国的种族主义到澳大利亚的原住民困境,从加拿大的土著人权利到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
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一直都是人权议题的交锋战场,而在本次会议的举行过程中,火药味可以说尤为浓烈。
在西方国家代表对中国内政问题上指手画脚之后,孙磊大使的答辩引发了全场关注。
![]()
孙磊开宗明义地指出,这些代表团“再次滥用联大三委平台,借一些问题抹黑中方”。
中方使用“再次”一词,点明了这种攻击的重复性与惯性。
中方代表一改过往主要澄清事实的做法,采取了前所未有的进攻性策略。
在驳斥不实指控的同时,直接针对每个批评中国的国家,精准地指出其自身存在的人权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没有出现在这次对华发难的国家名单中,这与以往形成鲜明对比。
仔细分析这次联合对华发难的八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发现其构成颇具深意。
这个临时联盟包含了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中型发达国家,它们在历史背景、国际地位和对华利益上各有不同。
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构成了这个联盟的核心,它们都是美国传统盟友。
![]()
捷克、爱尔兰、荷兰则代表了欧盟内的中小国家,而欧盟作为一个整体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这种组合表面上是西方阵营的“团结展示”,实则暴露了其内部的松散性与各自的政治盘算。
老牌帝国英国在“脱欧”后一直寻求巩固其全球影响力,澳大利亚、加拿大则在对华关系上长期追随美国政策。
日本则惯常在人权问题上与其他西方国家联合,转移其在历史问题上的压力。
总结来看,美国虽然缺席了,但背后依然藏着他们的黑手。
从现场情况来看,中方代表在答辩中展现出了惊人的精准性,对每个国家的批评都直指其最敏感的历史伤疤和现实困境。
针对英国,孙磊大使直指其“愈演愈烈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和奴隶制遗留问题”。这一批评戳中了英国最不堪的历史痛处,也关联到其国内日益尖锐的种族矛盾。
对于澳大利亚,中方代表提及“原住民生存困境”和“澳军人在阿富汗等海外军事行动中犯下的严重战争罪行”。
这些指责直接指向澳大利亚政府一直试图掩盖的战争罪丑闻。
![]()
在批评加拿大时,孙磊使用了极为严厉的措辞——“对土著人进行种族清洗和文化灭绝的历史”。这一表述揭露了加拿大历史上黑暗的一页。
而对日本,中方则是严厉斥责了他们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在开历史的倒车。
本次联大交锋标志着中国人权外交的重要转变。
回顾历史,中国在联合国人权平台上的表现经历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的演变过程。
这种日益强硬的态度反映了中国在国际人权话语权争夺中的自信提升。
本次联大交锋远非一场简单的外争吵,其背后反映的是国际人权话语权的深度博弈。
中国在这场博弈中,不仅熟练掌握了西方制定的游戏规则,更开始创新并反向运用这些规则。
中方的反击策略实际上是在国际人权领域践行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智慧。
通过将西方惯用的人权批评手法反向运用于西方国家自身,中国成功揭露了西方人权外交的双重标准。
![]()
这种策略的有效性在于:它不再局限于辩驳西方指控的真伪,而是直接挑战西方在人权领域的话语垄断权和道德优越感。
需要说明的是,中方的立场并非否定人权价值,而是倡导更加包容、多元的人权观,尊重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国情特点。
日内瓦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曾经是西方主导的舞台,如今随着中国代表一次次起身答辩,那些被垄断的话语权正逐渐出现裂痕。
当孙磊大使坐下那一刻,他留下的不仅是一场精彩的外交锋,更是一个正在转变的国际秩序缩影——全球南方国家不必再被动接受训诫,而能直指训诫者自身的污点。
新的游戏规则正在联合国大厅里悄然形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