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晨五点五十分,新碶老街还在沉睡,71岁的周和康(大家都叫他“阿六师傅”)就已经走到了照相馆门口。钥匙插入锁孔的声音格外清晰,这个动作,他重复了23年。
卷帘门升起,十平方米的照相馆缓缓苏醒。阿六做的第一件事,是按下烧水键。水壶发出轻微的嗡鸣,随后是逐渐升腾的热气。他习惯性地拿出两个茶杯——一个给自己,一个留给几乎每天都会来的老伙计。接着,他才拿起桌布,轻轻擦拭橱窗玻璃。
玻璃后面,从黑白照片到彩色证件照,层层叠叠,如同一道视觉化的时间河床,沉默地淌过北仑四十年的变迁。
这个时刻的照相馆最安静,也最完整。墙上每张照片里的人仿佛都还在沉睡,等待着被某个熟悉的目光唤醒。
从1979年拿起相机至今,阿六已经拍下超过一百万张照片。
“我从不出去,就在这里。”阿六说,“照相馆就是我的天地。”妻子史芸艳在一旁轻声补充:“他就是这么个人,认准一件事,就是一辈子。”
![]()
周和康和史芸艳 郭国伟摄


黑白岁月:
一寸三毛四,等待七日方显影
![]()


1979年,阿六从上海学艺归来,进入供销社工作。那时候,照相是一场漫长的仪式。
红色安全灯下,相纸在显影液中慢慢浮现影像,就像时间在显形。阿六回忆道:“你得掌握火候,多一秒太深,少一秒太淡。这不像现在,电脑上点点鼠标就能重来。”
他最怀念的是春节前后的暗房时光。一卷卷胶片里,藏着一个个家庭的团圆时刻。“一寸照,三毛四,给三张。”阿六至今记得清楚。因为当年照片的昂贵,人们大多只在春节才踏进照相馆,一来就是一大家子人,最多的家庭能来四十多口人。“一个月工资才几块钱,谁舍得随便拍?”
1986年,全国开始办理第一代身份证,阿六拖着海鸥牌大画幅座机走街串巷。
“每天从早拍到晚,新碶镇、小港镇的人都是我拍的,一天拍完,胳膊都抬不起来的。”他的技术要求严格:双耳必须露出,不能微笑,背景纯白。“有一天在小港镇,遇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从来没照过相。”阿六的眼睛闪着光,“我给她梳头、整理衣领,教她看镜头。当照片洗出来时,她摸着照片说:‘原来我长这个样子啊。’”
那一刻的快门声,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节点。
![]()
阿六和他的古董“伙计” 陈文涛摄

彩色浪潮:
城市活了,人也靓了
![]()
90年代像一桶突然打翻的颜料,渲染了北仑的天空。码头起重机林立,街道拓宽,彩色胶卷取代了黑白胶片。
在这个时期,阿六做出了人生最大胆的决定:开自己的照相馆。“所有人都说我疯了,只有她支持我。”阿六望向正在整理相册的妻子。
史芸艳接过话头:“那时候他整夜睡不着,担心没生意。我说怕什么,最差不过回去种地。”她翻出一本老相册,彩照上的年轻人穿着花衬衫,背景是刚刚兴建的北仑港。“你看,这不是好起来了吗?”
色彩改变了摄影的语法。姑娘们穿起了连衣裙,小伙子梳起时髦的分头,人们开始在意自己的表情和姿势。“以前拍照是记录,现在成了‘魔法’。”阿六说。他学会了新的技巧:如何让肤色显得更红润,如何用反光板消除阴影。
生意最好的时候,史芸艳关掉了自己的小店,来给阿六当助手。“他教我拍照,我学得慢,他就一遍遍示范。”她说,“我不放心他一个人忙,就过来搭把手。没想到这一搭手,就是几十年。”
“我不在店里的时候都是她来拍照的。”阿六说得很骄傲,眼睛也弯成了缝。
那些年,照相馆成了北仑的视觉日记。有人拿来整卷的旅游照片,有人来拍婚纱照,更多的是普通的生活瞬间。每个人都在通过镜头,寻找自己在新时代里的位置。
![]()
阿六分享照片 陈文涛摄

数码时代:
街坊邻居的情依旧深
![]()
日子,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变化。就像胶片显影,一开始只是几个小气泡,然后整个影像都变了样。
2002年,阿六把照相馆搬到现在的位置,一开又是23年。
“那时候门口有个大夜市,人进进出出到晚上11点,多热闹啊。”他很感慨,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突然之间,拍生活照的人都不来了。大型连锁照相馆分流了年轻人,阿六这里有时候一天只有一两个客人,大多是相识几十年的老街坊。
87岁的乐雪琴几乎每天都来店里坐坐。她是照相馆的活历史,从年轻时代就在阿六这里拍照。她说:“我这一辈子的重要时刻,都在阿六的镜头里。”
年初,听说阿六可能要关店,老人悄悄找到他:“租金要是吃紧,我可以贴补。你这店要是关了,我们这些老人连个说话的地方都没了。”
阿六没有答应,但也不再提关店的事。只是第二天,他特意多烧了一壶开水——老朋友们一定会来。
![]()
来阿六师傅店里聊天的老朋友们 郭国伟摄
如今,71岁的阿六依然保持着规律的作息:清晨六点开店,晚上八点半闭店。
儿子没有接班的打算,他不勉强,“孩子们有自己的路要走”。没有人来的时候,阿六最喜欢翻看那些全家福。“你看,照片里的人都在笑。”他说,“笑容是会过期的,但照片里的笑容永远不会。”
问他为什么还在坚持,他擦拭着镜头的动作没有停:“快门按下只要百分之一秒,但有些东西,需要四十年才能显影。”
他说的“东西”,或许是一种更深层的影像——不是照片上的画面,而是时间本身的形状。在这个每秒钟都在刷新的时代,阿六用四十年的静止,为我们保留了一个观察时间的视角。
也许所谓永恒,不过就是无数个“此刻”的叠印。而阿六的工作,就是为每个“此刻”驻足。
咔嚓。
这一声,在新碶老街响了四十多年。
明天,它也依旧会响起。
![]()
![]()
![]()
![]()
![]()
![]()
阿六镜头下的北仑
来源丨记者 王奕丹
编辑、一审丨姚雪娇 二审丨王昱啸 三审丨刘姗
责编丨沈焰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