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
徐雯茜(左)进行康复训练。
20岁高空坠落致颈椎3-4-5节完全性损伤,肩颈以下全无知觉,医生断言“这辈子只能靠呼吸机躺床”。6年间,她在父母陪伴下从10°站床起步,熬过康复低谷,又远赴千里寻得转机。如今不仅摆脱呼吸机实现自主生活,更怀揣“为残疾人做设计”的梦想想继续完成学业。芜湖姑娘徐雯茜的故事,因绝境中不放弃的勇气而动人。
青春骤暗
颈椎重伤陷生死困局
1999年出生的芜湖姑娘徐雯茜,本应在江西的大学校园里追逐环境设计的梦想,2019年4月18日的一场意外,让她的青春彻底拐向深渊——高空坠落导致颈椎3-4-5节完全性损伤,肩颈以下彻底失去知觉与活动能力。
病情紧急到北京、上海的医院均无法接收,徐雯茜只能留在江西当地救治。医生的断言更像一盆冷水:“这辈子都起不来,只能靠呼吸机活。”徐雯茜说,那时候她觉得整个世界都崩塌了。她之前是活蹦乱跳的人,就因为摔了一跤,肩颈以下全不能动,怎么都接受不了。那段日子她不说话、没表情,把自己封闭起来。
最初的康复从“躺”开始,她身体体征极差,坐起身就头晕,母亲每天推着特制大病床,载着她上下楼、坐电梯往返治疗室。按摩、针灸、站床是每日固定项目,因颈椎3节损伤影响呼吸,她做了气切手术,站床时必须随身带氧气包、吸痰器和血压仪,角度从10°起步,每天仅能增加几度,两三个月后能调到五六十度,便已是当时最珍贵的进步。
返乡坚守
四年磨出90°站立
伤情稳定后,徐雯茜回到芜湖,第一时间前往医院续接康复之路。此时的她终于能坐上生活轮椅,虽头晕时仍需放平椅背平躺,但清醒时从不停歇:站床训练日复一日,四年后终于能绑着站到90°。
可神经断裂的损伤难以逆转,康复进展渐渐放缓,她拼尽全力也只能做到自己简单吃饭、刷牙,其余一切仍要依赖父母。“觉得这身体不是我的,就是任人摆布的木偶,一眼望到头。”千里蜕变从“我不行”到“我试试”
2025年3月,转机终于到来。通过病友介绍,徐雯茜得知石家庄有全国颈椎班训练营,母亲当即带着她远赴千里。训练营老师因颈椎4-6节损伤,靠自主锻炼已实现生活自理,这份“先例”,像一束光照进了她的世界。
一个月的训练营生活,成了徐雯茜的“重生期”,口头禅从“我不行”变成了“我试试”。5个月后,她的变化肉眼可见:手部功能大幅提升,能自己吃面条、夹饺子、端水杯,还能拧把手开门开灯;推轮椅更是突破瓶颈,从在家推一小段,到户外推两公里,速度也从两小时缩短至一小时。
“看我爸妈太苦了。他们就我一个孩子,从没放弃过我,从一开始只想让我活下来,到天天推着我跑治疗室,头发白了好多,还背着我悄悄抹眼泪,就怕影响我。看到他们这样,我心里不好受,就想着不能让他们白忙活,得好好配合训练。”徐雯茜说。
更意外的是,训练营里一位同专业的姐姐——同样颈椎损伤、手指不能动,却成功重返校园,这让徐雯茜的“大学梦”再度苏醒。“我不仅想补完学业,更想做残疾人相关的设计。”作为轮椅使用者,她深知桌子高度、轮椅通行空间等细节,是普通设计师忽略的残疾人痛点,“我想设计出贴合我们需求的空间,让更多人活得方便些。”
逐梦不辍
复学遇波折仍前行
可复学之路并非坦途。按规定休学期最长不超过5年,而徐雯茜已休学6年。她和父母先联系原学校,讨论结果却被江西省教育厅以“按规章流程办事”驳回;好在芜湖市残联主动伸出援手,先后对接安徽省残联、江西省残联、江西省教育厅,最终得到“不会阻止复学”的口头回复,但学校仍需走流程讨论,结果尚在等待中。
即便前路未知,徐雯茜也未退缩。芜湖残联早已为她留好“后路”——合肥有一所对残疾人开放的学校。10月14日,她便和父母前往合肥,了解学校专业与情况,为自己多谋一条出路。“我不放弃自己,爸妈不放弃我,大家都在帮我,我就没理由退缩。我爸妈只有我一个孩子,他们总会老,我想在他们衰老前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让他们少操心。”话语里满是对父母的心疼,更藏着徐雯茜对未来的笃定:“别人能做到,我也一定可以。”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孙芮图片由徐雯茜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