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富叔
所谓“屏蔽力”,是指一个人能在心中筑起一堵“意识之墙”,不让外界的噪音、不让他人的情绪、不让内心的杂念干扰自己。
听起来,这是保持清醒、专注和内在平衡的关键。
因为当一个人学会过滤世界,他似乎就能只为真正重要的事留出精力,不再陷入琐碎的纷争,不再被无意义的情绪裹挟。
然而,当你真的开始实践,就会发现:
越是想屏蔽什么,它反而越会强烈地侵入。
越想不去想,就越想;越想逃离,就越被困住。
这并非玄学,而是心理机制的必然结果。
大脑从来不是一座可以关闭的城堡,它是一片互相拉扯的战场,任何念头的出现,都会激活它的对立面。
当你试图压制某个念头,其实是在给它输入能量。
正如当你猛踩油门,刹车系统也必须同时启动,否则整辆车将失控。
身体也是这样运作的。
你能精准地抬起手指触摸鼻尖,不是因为你控制得完美,而是因为身体在每一个“施力”的动作里,都有另一组“拮抗肌”在反向用力,维持平衡。
这种微妙的对抗,才让我们不至于一拳打进自己脸里。
所以,当你说“我不要想这个”“我得屏蔽掉那种情绪”的时候,你已经启动了同等强度的反向力量——入侵的力量。
越压抑,越膨胀;越控制,越混乱。
吸烟者越想戒烟,反而越渴望尼古丁;
越想要屏蔽噪音的人,越在意环境的嘈杂;
越想让自己平静下来的人,越会陷入躁动。
有没有被说中?
那怎么办?
![]()
![]()
比“屏蔽力”更重要的是,允许万物穿过自己,允许一切发生。
这不是一句鸡汤,而是一种具体的行动方式。
它并不意味着你什么都不管、什么都放任,而是学会让情绪、想法、外界刺激自由流动,不阻塞,不压制,不抓取。
你若用摄像机去拍一个真正能“允许万物穿过自己”的人,你会看到的,不是他们无动于衷,而是他们的身体时紧时松,情绪起伏自然而有度。
当他们面对冲突、痛苦或不安时,不会强行压制,而是让这些体验像水流一样经过身体,然后自然平息。
身体,是心灵的投影。
当你不允许某件事发生时,身体最先表现出的是紧张。
像攥紧拳头一样,全身都在“抵抗”。
相反,当你选择“允许”,身体就会出现放松,如同轻轻松开的手掌。
紧张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对未来的预期”。
愤怒,是因为你预期将被冒犯或想要攻击;
焦虑,是因为你预期可能失控或出错;
害怕,是因为你预期危险的降临。
每一种紧张,都有一个“未来”的影子。
它让身体提前准备能量,进入防御状态,于是肩膀绷紧、呼吸浅促、下颌收紧,所有的肌肉都在为“未来”做准备。
然而,当预期消失,紧张就会自然消散。
最极致的例子,就是睡眠。
在睡眠中,我们彻底放下对未来的担忧与期待,身体因此进入极致放松。
哪怕一个姿势维持几个小时,也不会酸痛。
但若你醒着,用同样的姿势坚持两小时,立刻会麻木、发酸,因为你还在“预期”些什么。
所以,放松不是靠意志去实现的。
你越“命令”自己放松,越会触发拮抗机制,反而更紧。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一听到“你冷静点”就更暴躁。
语言在这种时候,成了反作用力。
真正的放松,不是肌肉层面的松弛,而是头脑中预期的减少。
当你不再对未来进行过度设想,身体就会自动进入最自然的节奏——
跑步时,呼吸与步伐合拍,进入心流;
写作时,灵感自然而至,忘记时间。
这时,你的身体是紧张与放松的完美配合, 所有能量都被精确地用在“此时此刻”。
![]()
![]()
减少对未来的预期,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满足它。
你饿了就吃,想见谁就去见,想买的衣服就去买。
当你达成了预期,紧张自然会下降。
但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因为预期会无穷再生。
你得到了衣服,就开始期待下一件;
你吃饱了,又期待下一餐。
欲望像波浪,前一层刚退,后一层又涌上来,这是一场永无休止的循环。
第二种,更根本的方式,是把注意力带回当下。
去感受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而不是幻想还未到来的事。
关注当下的身体、呼吸、声音、气味、温度,让感官重新接管大脑,让“此刻”重新变得鲜活。
![]()
为什么“关注当下”能减少预期?
因为人类的状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生物本能,比如呼吸、饥饿、体温调节;另一部分由注意力决定。
注意力就是意识的聚光灯,你照到哪儿,哪儿就活跃,哪儿就成真。
比如,你之所以会“想要”一部新手机,是因为你的注意力在广告、短视频、朋友圈里不断被刺激,大脑对这件事形成了具象的记忆。
没有注意,就没有欲望。
你不可能渴望一个从未出现在你心里的东西。
因此,当你的注意力被拖向未来,预期就被点燃;当注意力落回当下,预期的燃料就被切断,紧张的火焰,便会慢慢熄灭。
![]()
那么,如何真正做到“关注当下”?
你要调动五种感官,让身体成为你与世界的连接器。
让自己清晰地感受到:你正在看什么,你正在听什么,空气在皮肤上流动的温度,空调的嗡嗡声,咖啡的苦味或香气。
当这些感官信息被记录在你的工作记忆中,你就进入了当下。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微妙的感知——对意识的观察。
即便此刻你眼前没有海,但你脑海中浮现了一片海。
你没有听到音乐,但你心中响起了旋律。
这也是意识的活动。
要观察意识,最有效的方式是用语言描述:
“我看见一片蓝色的海,有云在上面漂。”
或者“我听到一首熟悉的歌,声音低沉而温柔。”
语言让意识“分裂”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从而让你脱离被情绪裹挟的状态。
没有描述,意识就会模糊;有了描述,它便被你“看见”——
当被看见时,它的力量就消散了。
![]()
![]()
我们要给“当下”分配多少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工作记忆一次最多只能处理4—7个“组块”的信息。
这意味着,你的大脑同时只能专注于有限的几件事。
如果这些组块全部被未来占据,比如旅行计划、业绩目标、还未完成的任务,你就会持续紧张。
但如果你能留出一个组块,去关注呼吸、身体或眼前的动作,那么“现在”就重新进入了你的意识系统,紧张便会减轻。
这也是“正念”练习的核心:在行动中保留一个觉知的角落。
读书时,关注呼吸;
走路时,关注脚步与风;
写字时,关注笔尖划过纸面的摩擦声。
如果你什么都不做,那么你可以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当下——眼、耳、鼻、舌、身、意,全都调动。
当下越饱满,未来的焦虑就越稀薄。
此时,即便负面情绪仍在,它们也变得像水一般透明。
你不再需要屏蔽世界,因为世界穿过你,却留不下一丝痕迹。
“屏蔽”让我们看似安全,实则僵硬;
“允许”让我们看似脆弱,却更有力量。
人生真正的平静,不是筑起高墙,不是屏蔽噪音,而是让一切——声音、念头、情绪、得失——自然来,自然去。
当你能让万物穿过自己,你不再需要对抗世界,你成了那条河,任风起浪涌,仍能顺势而流。
允许万物穿过自己,允许一切发生,就是《睡前原谅一切》,醒来便是重生。
![]()
作者简介:富叔,你的事才是头等大事,生活就是哄自己开心,睡前原谅一切,看似原谅他人,实则放过自己,富书第5本新书《睡前原谅一切》已出版,你的生活,需要允许万物穿过自己,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富书,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或富书豆···包AI,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