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年哪!紧赶慢赶,现在电视评书《杨家将》图书出版了,电视上我说了150集,广播我说了102集,相较广播版,电视版有很多改动,一遍拆洗一遍新,可以说电视这版是我的珍本。”手捧新书,耄耋之年的田连元用独特的评书语言激动地说。
今年是田连元从艺70周年,电视版评书《杨家将》播出40周年,近日,《田连元评书杨家将》出版发行。记者采访了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和对此书付出甚多的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耿柳。
![]()
![]()
电视评书40周年:从“5分钟试水”到“荧屏爆款”的突破
84岁的田连元手捧新书,指着扉页上自己题写的“说书电视不相关,智者将其互相连。观者数百变亿万,中国故事话千年”,语气恳切:“电视上我说了150集,广播我说了102集,相较广播版,电视版有很多改动,一遍拆洗一遍新,电视这版是我的珍本。”这部新书的出版,不仅是对两个重要时间节点的纪念,更串联起评书艺术从剧场、广播到电视的变革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广播评书《杨家将》曾创下“四地同播”的盛况——鞍山刘兰芳、抚顺刘林仙、本溪田连元、营口李鹤谦这四位名家同说《杨家将》。田连元版因情节紧凑、表演生动,1982年荣获辽宁省人民政府文艺奖。
也正因此,1984年末,辽宁电视台与田连元商讨将《杨家将》搬上电视荧屏。彼时,电视评书尚属新鲜事物,编导担心“一人演说,画面单调”,提议每日仅播出5分钟,先做“试水”。
田连元说:“5分钟于长篇评书而言,情节难以展开,人物无法立住,这么‘试水’,恐将新生事物扼杀于摇篮。”他坚持,一日至少需有20分钟,“才能在电视上说完一段相对完整的故事,塑造的人物才能有血有肉”。最终,编导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一创新不仅让《杨家将》创下150集的体量,更开创了电视评书的新范式。
录制之初,田连元就清晰地意识到,电视评书和书场里“能说个把小时的慢热铺陈”截然不同。“必须节奏紧凑、抓人耳目,每一回都得有吸引人的地方:要么有事儿、要么有劲儿、要么有哏儿、要么有词儿。”他口中的“词儿”,是那些深入浅出、一听即懂又意味深长的语言,比如“杨六郎告御状”一段,他用近似骈文诗赋的表述,将杨继业被困、七郎被害的悲愤道来,字字铿锵,动人心魄。
不仅如此,田连元还把评书的“可视”特质发挥到极致。耿柳说,评书的三件小道具在田先生手中重新焕发生机:比如扇子可作状纸、马鞭、刀枪,也能是令箭;角色的“跳入跳出”,不只是声音转换,更有眉梢眼角的灵动调度,原本书场里的“半身艺术”,变成了电视上的“全身艺术”。田连元认为“好的评书,是一个人的话剧”,录制时说拳种,他会做出长拳、形意、八卦等拳术的标志性动作,最后以滑稽的螳螂拳收尾;说人物骑马时,他用扇子当马鞭,完整走一遍戏曲“趟马”动作,稍不注意,一个飞脚就可能出画。
1985年3月11日,《杨家将》在辽宁电视台开播,成为观众每日离不开的“精神盛宴”。这部150集的电视评书,在辽宁电视台播出了5个月,之后被交换到吉林、黑龙江电视台,又在北京电视台播出,掀起了一股电视评书热潮。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评书连播”“电视书场”等栏目,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独特的文化风景。
让田连元印象深刻的是一件往事:一次到北京演出,出租车司机认出他后说,“我们全厂工人都爱听您的《杨家将》。厂里有位老工人患了绝症,临终前儿子问他有啥心愿,老人说‘我这一走,田连元的《杨家将》怕是听不完了’。他儿子孝顺,父亲走后,扎了个纸电视,上面细心画了您的像,烧给父亲了。”田连元笑着说:“这挺好,是让我到那边继续为群众说书啊。”
这次新书《田连元评书杨家将》的出版,背后还有一段周折。2025年3月,田连元给耿柳打电话,说从艺70周年、电视评书《杨家将》播出40周年,想把《杨六郎挂帅》和《杨宗保招亲》整合出纪念版。耿柳知道电视版与广播版差别大,提议直接出版电视版,可当时离纪念活动只剩5个多月,出版社三审三校流程不能省,时间很紧张。
无奈之下,耿柳放下手里所有活,全力依照电视评书《杨家将》整理文本,耿柳说,她从一开始就打算不署名、不要劳务,更不方便找人合作,只能夜以继日加班,“有一天改出10集,特别有成就感”。
整理过程中,耿柳一直和田连元沟通细节,完成初稿后,起了150回的回目名,写了后记,4月末就把70万字的稿件交给了责编。“这些年我一直在做传统评书整理工作,积累了些经验,才完成了这件几乎不可能的事。”田连元说:“耿柳的父亲耿瑛给我编过书,那就是一个不为名不为利的好编辑,耿柳拿过接力棒,颇有其父遗风。”耿柳说,“能为这份事业、为老艺术家做些贡献,我心如甘饴。”
从艺70周年:懂生活中的“理事情”
田连元的评书生涯,始于书场。早年在天津、本溪的茶社里,观众不仅要“听”其声,更要看”其形,说书人得时刻留意观众反应,“要是见听众神思游离,就得立刻调整节奏,要么跳过平铺直叙,直奔精彩之处,这叫‘唤神’”。
后来广播兴起,书场式微,评书变成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艺术。电视评书使得评书回到视听艺术的本真,网络评书的兴起,使得受众从年龄到职业都越来越宽泛。
从艺70年,田连元经历了评书从书场到广播,再到电视与融媒体的媒介变革,每一次转变,他都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寻求创新。就像服装,传统评书艺人多穿大褂,田连元却打破常规,穿中山装,穿西装,这引来一些曲艺老艺人私下不满。但田连元有自己的坚持:“说书未必非穿大褂不可。评书活在当下,服装也该活在当下。”
在故事改编上,田连元更是下足了功夫。耿柳说,《杨家将》是西河大鼓“三大将”之首,历代演述者众多,田连元以家传书纲为基础,博采众长,还做了不少创新。比如整体结构上,“审潘洪”“黑松林”“云南发配”“牤牛阵”等大“坨子”环环相扣,他还补充了寇准下边关查实潘仁美罪证的情节;更塑造了同题材书中没有的“书筋”杨星,这个自称“杨九郎”的傻小子,敢做他人不敢做之事,敢说他人不敢说之话,幽默滑稽,“一条‘书筋’带活全书”。
就连开头、结局,田连元也做了调整,他常说:“评书得讲‘理’,逻辑上得通顺,合情合理,观众才听得有意思。”比如传统京剧中,寇准一上来就对潘仁美动刑,田连元觉得不合理,“寇准是清官,没调查就动刑,不符合他的形象;潘仁美是国丈,哪能说动刑就动刑?”所以他特意加了寇准下边关查访的情节,让故事更经得起推敲。
从书场里的“舌灿莲花”,到广播里的“声音叙事”,再到电视上的“视听融合”,动漫评书,网络评书,都留下田连元的足迹。70年从艺路,田连元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让评书艺术适应时代变化。“评书的根在群众、在生活,生活中的‘理、事、情’你懂了,评书就有生命力,才能讲述老百姓爱听的评书。”“只要还有人在,评书就不会消亡。”田连元说,这是他70年说书生涯最深的感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 刘臣君
来源:辽望·辽宁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