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浙江杭州的林女士带着三个孩子,一家四口徒步北高峰游玩,途中孩子追逐嬉戏,不慎惊扰到丛林中的马蜂,遭马蜂“群起而攻之”。
一家四口都被马蜂叮咬,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皮肤红肿疼痛、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被120医务人员紧急担架抬下山,火速送到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科救治。
![]()
马蜂为何攻击人?
马蜂,又称胡蜂、黄蜂,它们并非生性嗜血的好斗之徒。其绝大部分的攻击行为,都源于 “自卫”和“护巢”。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危急重症中心及急诊医学科主任韩芳主任医师分析,马蜂会“群起而攻之”,主要原因包括:
1.误入禁地
马蜂的巢穴通常建在灌木丛、树枝上、树洞甚至土穴里,非常隐蔽。游玩的一家四口很可能在无意中靠近甚至触碰了蜂巢。对马蜂而言,巢穴是繁衍后代的圣殿,任何靠近的大型生物都会被视作致命威胁。
2.释放“警报信息素”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当第一只马蜂感到威胁并发动攻击时,它会同时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警报信息素。这种气味会在空气中迅速扩散,如同吹响了冲锋号,巢内和附近的所有马蜂都会接收到“家园被袭”的信号,瞬间倾巢而出,朝着信息素标记的目标发起集体性的、不死不休的攻击。
3.剧烈的运动会“火上浇油”
被蜇后,人的本能反应是尖叫、挥手扑打、奔跑逃跑。这些行为会被马蜂视为更大的威胁,同时剧烈的运动会导致信息素在空气中更快扩散,吸引更多的马蜂加入战团。林女士一家四口,很可能就是在无意中触发了这一连串的“防御机制”,从而陷入了蜂群的疯狂围攻。
马蜂攻击为何如此危险?
与蜜蜂不同,马蜂的尾刺没有倒钩,可以连续蜇刺多次。其毒液成分复杂,主要包含:组胺、血清素,导致剧烈疼痛、红肿、瘙痒;蜂毒肽、磷脂酶,这些是溶血毒素和神经毒素,能破坏红细胞和肌肉细胞,导致组织坏死;乙酰胆碱,加剧疼痛感。
单只马蜂的蜇伤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剧痛但可承受的,但遭遇群蜂围攻,大量毒液注入体内,则可能引发致命后果——
毒性反应:短时间内注入大量蜂毒,会导致肝、肾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过敏性休克:这是最快导致死亡的原因。即使之前不过敏,在多次蜇伤后也可能诱发。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血压骤降、意识模糊,可在十几分钟内死亡。
溶血反应:毒液破坏红细胞,可能导致急性肾衰竭。
遭马蜂围攻后保命五步
1.保持冷静,立即抱头蹲下/趴下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千万不要奔跑。立即用衣物(如有)包裹住头颈部,然后原地蹲下或趴下,尽量减少暴露面积。马蜂对气流和移动物体最敏感,静止不动会让它们失去主要目标。
2.逆风方向,缓慢离开
如果马蜂只是在周围盘旋警告,并未直接攻击,应屏住呼吸,用衣物护住头颈,顺着风向或侧风向,缓慢地、安静地离开现场。切记不要大喊大叫。
3.切勿拍打,温柔驱赶
若有零星马蜂落在身上,不要用手拍打,这会被视为攻击信号。应用手肘等部位轻轻拂去,或用嘴轻轻吹走。
4.利用烟雾与水
如果条件允许,烟火是驱赶蜂群的有效手段。附近有水源(如河流、池塘)时,可潜入水中躲避,但必须注意安全,且憋气时间要足够长。
5.及时呼救,科学救治
脱离险境后,立即检查伤情,并拨打120急救电话。
来源: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