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再次见证历史!
北京时间14日凌晨4时30分,经过20天航行,自宁波舟山港启航的“伊斯坦布尔桥”轮在穿越北极圈后,顺利抵达英国弗利克斯托港。
“中欧北极快航”首航成功,意味着“冰上丝绸之路”如愿“破冰”。
![]()
“北极特快”有多快
9月23日,“伊斯坦布尔桥”轮自宁波舟山港驶出,试水“冰上丝绸之路”。这条航线取道北极东北航道,核心段在北纬70°以北。
10月8日,在离开该航道后,船舶在挪威海域遭遇风暴“艾米”,为保障安全减速航行,较计划晚两天抵达费利克斯托港。
相比中欧班列约25天、苏伊士运河航线约40天以及好望角航线约50天的航期,该航线具有明显时效优势。运费介于班列与传统海运之间,比苏伊士航线每个集装箱贵约200美元,但比中欧班列降本超30%
此外,更重要的是,北极航线的海况温度,非常适合热敏货物和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商品运输,有效助力“新三样”出口。
事实上,首航装载的价值2亿美元、4000多个集装箱货物中,就包括光伏组件、储能柜和跨境电商货物。
从国家层面来看,多元探路,为国货开辟一条新通道,其根本价值在于“战略备份”——为中国外贸增加一条关键时期的“保底通道”。
![]()
谁在“担忧”
中国刚开辟北极航线,新加坡就坐不住了,急着替咱操心航线“不安全、不环保、没人跑”。
新加坡反应这么激烈,与其说是质疑航道,不如说是藏不住焦虑。毕竟这条新航线动的,是马六甲海峡的“饭碗”。
新加坡能成全球航运枢纽,全靠马六甲海峡这个“卡脖子”的位置。全球40%的贸易运输都得从这过,每天几百艘商船来来往往,新加坡单靠收港口费、做物流配套就赚得不少。可北极航道一出来,情况就变了。
数据显示,2023年北极东北航道178艘商船航行,仅1起轻微事故,事故率不足0.6%,比马六甲海峡低多了。
而且北极航线90%航段贴着俄罗斯海岸线,在中俄关系良好的背景下,地缘风险远低于被美国海军掌控、还拉印度海军“凑热闹”的马六甲海峡。环保方面,北极航线比传统航线缩短数千公里,省燃料、减碳排放,这还能说是不环保?
![]()
北极,从“冰点”到热点
北极航道的一举一动,牵动全球目光。一个原因是,北极航线正在经历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蜕变”。
直到大约十年前,西方航运界仍普遍认为,由于极地地区气候恶劣,在2040年甚至2050年前不会出现北极集装箱航运。
一方面,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北极更是经历了4倍于全球均速的变暖。另一方面,为实现全年通航,俄方加速部署核动力破冰船舰队。按照计划,“中欧北极快航”明年将初步实现夏季通航区间的固定航线布置,力争全年通航。
眼看着中国船舶劈波斩浪,美国坐不住了。
原本美国对自己的北极布局信心满满。专门拉上加拿大、芬兰、丹麦等一众伙伴,和俄罗斯共同组成了北极理事会。打的算盘很精,企图靠“七对一”的优势,用绝对票数从俄罗斯手里抢下北极海洋的控制权,把这片战略要地牢牢攥在自己阵营手里。
可偏偏“人算不如天算”。前不久,波兰为表忠心,卡住中欧班列,成了这个计划里最致命的变量。波兰这一闹,反倒阴差阳错地给中国在北极的布局按下了“快进键”。
美国现在有点干着急,因为没有破冰船。
计划建造的三艘“极地安全巡逻舰”,首舰原定今年服役,现在看最早也得2028年才能交货。实在没辙,美国把目光投向了芬兰。不久前,特朗普在白宫会见了芬兰总统,当场签了谅解备忘录,要从芬兰买四艘先进破冰船,后续可能加到七艘。
毕竟,你能在冰区待多久,能开辟多少航道,直接决定你在谈判桌上的分量。
破冰船之争不过是北极博弈的冰山一角。这片曾经寂静的冰原,正变成大国角力的“新战场”,而背后则是资源、气候,以及全球航运格局的多重较量。
当全球航运从“运河时代”向“极地时代”演进,又一场大戏正在上演。
编辑: 秦扬轲
责编: 赵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