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来啦,我是瑾辰,谢谢你来看我~~❤️
曾国藩在《曾文正公家训》中提到: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他认为,耍小聪明、走捷径可能一时有效,但长期来看,踏实、坚持、不耍花招的方法更能持久,最终取得成功。
被邻里称为天才的刘波,在14岁那年拿到了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
毕业后,他没进机关也没当干部,反而去了湖南中医学院,钻进了中医领域。
研究生三年一边背药典,一边自学哲学,靠着一股狠劲扑进了北大的门槛,师从季羡林老先生。
他气盛想证明自己 “能干大事”,20 岁不到就成为中国作协会员,还担任了《株洲新闻图片报》的副总编辑,把报纸经营得发行量破百万。
之后他辞掉公职南下海南,涉足炒房、做保健品公司、炒版面等多个领域,朋友中不乏商业大户。
他还发起了 “传世藏书” 工程,凭着季羡林先生的名气,号召了 2600 多位国学大家,用六年时间编出了《传世藏书》。
至此,刘波的人生风生水起,足够辉煌了。
然而,刘波的野心太大,投资涉及多个领域却没几个真正挣钱的,资金链不断承压,公司贷款越欠越多,财务危机越积越深。
2002 年,他因金融诈骗罪名被查,拿看病作借口远走日本,最终于 2017 年 11 月心梗死在日本。
刘波无疑是聪明的,有着卓越的学识和才华,但他过于急功近利,被野心和投机心理左右,最终没能走得更远。
极致的踏实守正,往往能超越极致的投机取巧。
最高明的策略,往往是放下机心、踏实做事;最持久的成功,必定源于拒绝取巧、专注本真。
人生拼的从来不是比谁聪明,而是这三点。
01.
对自己 “够狠”:
戒掉玻璃心,才能扛住生活的摔打
看到一句话说:
“戒掉玻璃心,吞下委屈和不甘,熬过去的人都成了狠角色。”
很是赞同。
赵丽颖刚出道的时候,因顶着一张圆脸,由于不符合当时娱乐圈流行的瓜子脸,大眼睛的标配,而被告知这张脸演不了主角,最多演丫环或者妹妹,甚至经常被导演劝说去整一整换个脸型。
但赵丽颖从没有因此产生过自我怀疑或者选择整容,而是以一种我偏要试试的决心开启了拼命三娘的模式。
她跑了七年龙套,不是丫环就是路人甲,把各种小角色都演了个遍,在这期间,她遭受了很多挫折和白眼,她都默默忍受了下来,并把这些当作成长的动力,任何角色都认真对待,熬夜琢磨剧本,努力提升自己的演技。
拍《宫锁珠帘》时,有一场需要泡在冰水中的戏,当时正逢她生理期,她裹着保鲜膜就跳进水池,副导演想喊替身,她却咬着牙说 “这机会我等了五年”。
在拍摄《楚乔传》时,她为了演好女将军,瘦到 80 斤,在沙漠里被拖行、被摔打,也硬是没喊过一句累,更没有想过要找替身。
2017 年,赵丽颖因迪奥广告的口音问题遭到了大量网友的吐槽和质疑,品牌方甚至连夜撤广告,这对她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她没有被这些负面评价打倒,而是选择沉默地扎进剧组,用角色重塑自我。
她接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盛明兰一角,开拍前,她研读《东京梦华录》,向历史学者请教宋代女子的仪态,甚至要求删掉所有 “瞪眼卖萌” 的戏份,最终成功塑造了一个隐忍智慧的角色形象。
2021 年,赵丽颖离婚声明引爆热搜当晚,全网都在等着看她憔悴痛哭的戏码,可她却裹着羽绒服冲进《风吹半夏》片场,叼着烟斗和男演员对戏。
后来拍《第二十条》时,她高烧 39℃,还裹着军大衣在暴雨里拍完三场戏,收工后蹲墙角吞退烧药被偷拍,粉丝心疼哭求休息,她却只是发了个表情包调侃自己是 “打工人”。
“伤口不喊疼,伤疤是底气,扛住了至暗时刻,光才属于你。”
那些没将你打垮的摔打,最终都成为你脚下的台阶;那颗被你亲手戒掉的玻璃心,早已换成了能抗住风雨的铠甲。
所谓的“狠角色”,从来不是天生强悍,而是在每一次委屈里选择不后退,在每一场难捱里坚持不认输,最终让光追上了拼命奔跑的自己。
![]()
02.
做事 “够稳”:
慢一点没关系,别慌着走捷径
1969年,39岁的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受命加入“抗疟研究” 的任务。
当时实验室设备简陋,她带着团队用土锅土灶煮药,在显微镜前一坐就是一天,她还通过阅读中医典籍、查阅群众献方、请教老中医专家等方式,用3个月时间搜集了2000多个方药,编辑成《疟疾单秘验方集》。
之后,她和同事对包括青蒿在内的100多种中药水煎煮提物和200余个乙醇提物样品进行实验,但最好的成果只能做到对疟原虫抑制率在40%左右。
屠呦呦的团队没有放弃,他们继续努力,逐渐将目光锁定在中药青蒿上,发现青蒿对小鼠疟疾的抑制率曾达到68%,但效果不稳定。
经过繁复而冗长的实验过程,在经历了190次失败,但屠呦呦没有放弃,也没有急着换方向。
她从《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改用水冷萃取,在第 191 次实验时,终于得到了稳定的青蒿素结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抗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的结果。
1972年3月,团队开始大量生产青蒿提取物,为临床研究做准备。然而,在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疑似存在副作用。
为了不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期,屠呦呦向领导提交志愿试药报告,并带动同事参与。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成为首批人体试验的志愿者,一周的测试窗口中没有观察到副作用。
此同时,北京302医院也成功用青蒿提取物治愈了9名疟疾患者。
1972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此后,屠呦呦又花了几十年时间推动青蒿素的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
2015年,屠呦呦凭借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
她用四十年的时间证明了慢工出细活的道理。
真正的 “快”,从不是急着抵达终点,而是让时间成为见证者。
![]()
03.
坚持 “够持久”:
把简单的事重复做,就是不简单
杨绛先生说过:
“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不是天分,也不是运气,而是坚持和付出,是不停地做,重复地做,用心去做。当你真的努力了付出了,你会发现自己潜力无限,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努力出来的。”
被国际武术权威杂志《黑带》列为 “世界七大武术名家之一”的李小龙,他从小就对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13岁时开始向叶问学习咏春拳,起初,他觉得咏春拳的训练枯燥且单调,只学了三天就失去耐心离开了。
但后来他在街头用新学的一招“摊手冲拳”打败了一个比他高大强壮的男同学,这让他认识到了咏春拳的威力,于是又老老实实回去学习,一直到成年后去美国读书才离开武馆。
他曾说过:
“我不怕练一万种招式的人,只怕一种招式练一万遍的人”。
他会反反复复地拆解拳法,只为了让自己的出拳速度再快一点,力量再大一点。
他不在乎训练的枯燥和重复,而是专注于将每一个基本动作做到完美,做到极致。
所谓 “不简单”,从不是靠天赋耍出花哨招式,而是让每一次重复都成为靠近顶尖的阶梯。
原来真正的功夫,藏在 “一万遍” 的坚持里;真正的强者,都懂在重复中打磨出不可替代的实力。
![]()
04.
当我们愿意放下对 “快速成功” 的执念,沉下心来扛摔打、扎根基、磨技能,就会发现:那些看似走得慢的路,其实是最稳的路;那些看似用得笨的劲,其实是最持久的劲。
毕竟,人生最终的赢家,从来不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走得最稳、走得最久,始终守住本心的人。
点个【在看】,愿你能戒掉玻璃心、稳住脚下步、守住持久力,最终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THE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