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茭白,几乎无人不识。有人叫它“茭笋”,有人称“高瓜”,是那“水中八仙”之一。我们这儿的人,却习惯喊它——高笋。
![]()
在菜市场、在超市,它从不稀奇,通体洁白,皮薄肉嫩,清炒、烧肉、红烧、素蒸,哪一种做法都能迅速让盘底见光。
可我从未见过它长在地里的模样。在我心里,它一直带着几分神秘。——到底怎样的植物,才能孕出这般鲜嫩的尤物?
钱钟书先生曾打趣:“若觉鸡蛋好吃,何必非要见那下蛋的母鸡。”可偏偏,我就想看看那只“下蛋的母鸡”究竟长什么样。
意外的邂逅
那天,刚从外地辞职返乡的老友约我见面,我正好计划骑行,便邀他一起去新晋的网红生态湾走走。
他离家多年,对家乡的变化一无所知。而那片我常去骑行的生态湾,于他来说,全新又陌生。
![]()
沿着入口一路走进荷塘,木栈桥上,残荷斜倚。“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景已逝,只余“藕断丝连”的深秋况味。
我感叹:同一方水土,不同季节,馈赠总在变。花谢之后,是藕;繁盛之后,是另一种丰盈。
“那是什么草?”
穿过弯曲花径,沿沟渠两岸漫步,蒲苇草摇曳,微风轻掠,直到那处写着“水云涧”的大水车边,我看到了——一堆长长的茎叶散落在路旁。
![]()
我蹲下,好奇地掰开一层层外衣,在层层包裹中,露出一小截白嫩的茭白。虽然蔫巴,却依稀能看出本来的模样。
原来,那是收割后被人丢弃的残枝。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茭白!
那一刻,真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喜悦。它就藏在我常来的生态湾,我一次次从它身边经过,却从未抬眼去认出它的名字。
收获的欢喜
我与好友开始在收割后的水域里“寻宝”。有人割过的地方,留下了些许被嫌弃的小茭白,我们一根根拾起,笑声在风里飘荡。
可没想到,就在附近一条偏僻的小沟渠旁,我们又发现了几簇无人问津的茭白。
![]()
那是属于它们自己的秘密领地——或因坡陡难采,或因数量太少被忽略。可对我们而言,却是惊喜的馈赠。
![]()
我小心下到沟渠边,掐断茎梗,从水中拔出一株株茭白。闺蜜在岸上接应,像接住一份突如其来的幸运。
![]()
那一刻,我们都笑了——原来,真正的美味与风景,常常藏在少有人走的路上。
秋吃水八仙
“秋吃水八仙,赛过小神仙。”茭白、莲藕、荸荠、菱角……都是秋日里带着水汽的馈赠。
![]()
茭白性寒味甘,能清热除烦、健脾利水。古人称它“菰”,又名“菰笋”,《诗经》里早有记载——“彼泽之陂,有菰与莲。”
几千年后,它依旧静静生长在浅水间,不言不语,只用一身洁白,回应世间对“清鲜”的想象。
写在最后
回家后,我把那几根捡来的茭白洗净,切成细条,与五花肉同炒。锅中油花翻涌,那股清香,立刻弥漫整间厨房。
![]()
老友笑着说:“这味道,真是家的味道。”我点头,心想——那不仅是家的味道,更是秋天赐予的温柔。
原来,所谓的“遇见”,从不是偶然。它藏在不经意的弯路里,藏在一丛残叶下,也藏在你心里那份不肯放下的念想中。
秋天到了,别忘了买几根茭白,让家人都当一回小神仙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