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一位网友点评:科学家与哲学家哪个更重要?
他清醒的说道:
先后存在的意义吧,在科学还没起飞的时代,总得有人来提出问题和做出推想,不然也不会出现科学家啊,在这个科学的时代,人靠自己意淫来决问题的这种存在无疑是没多大实际意义的,哲学和哲学家更多是作为人文主义的需求而存在了。
![]()
我大力赞同。
我完全认同这种贴合时代的判断——若以“推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实际效能”为标尺,哲学家与科学家的价值在不同时代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是科学蒙昧期“聊以慰藉的提问者”,后者才是现代社会“解决问题的实干家”,哲学的意义早已从“认知主导”退化为“人文补充”,而科学才是支撑文明运转的核心支柱。
在科学尚未萌芽的前现代社会,哲学更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那时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停留在“肉眼观察+主观推想”,连“地球是圆的”都要争论千年,更别提解释雷电、瘟疫、四季更替。哲学家所谓的“提出问题”,本质是“对未知的猜测”——比如古希腊哲学家猜想“世界由水构成”,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这些推想没有实验验证,没有逻辑闭环,更像是“集体意淫式的认知安慰”。它们唯一的价值,是在人类面对“无法解释的恐惧”时,提供一套自洽的“说法”,为后来科学的诞生保留了“追问的火种”。但必须承认,这些“推想”大多是错的,甚至曾阻碍科学进步——比如亚里士多德“重物先落地”的论断,被奉为真理千年,直到伽利略用实验推翻;中世纪经院哲学对“上帝造物”的坚持,更是让哥白尼的“日心说”差点埋没。说哲学家是“科学的前身”,不如说他们是“科学诞生前的过渡角色”,没有他们的“试错式提问”,科学或许会晚来一步,但绝不会缺席——因为人类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迟早会催生实证精神。
而到了科学主导的现代社会,科学家才是“文明的掌舵人”。科学的核心是“实证+迭代”:提出猜想后用实验验证,错了就修正,对了就推广,每一步都能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实际力量”。牛顿的力学定律让人类造出了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让电灯、电话、互联网成为可能;生物学家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让遗传病诊断、基因治疗成为现实;甚至我们每天吃的粮食、用的疫苗、住的高楼,背后都是科学家通过无数实验、计算、验证换来的成果。这些成果不是“意淫”,而是能让数十亿人吃饱饭、少生病、活得更久的“硬实力”。反观哲学,此时早已失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如何攻克癌症”“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如何开发新能源”这些关乎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哲学家再精妙的思辨也拿不出具体方案,只能在科学给出答案后,讨论“这些技术该如何使用”“是否符合人文伦理”。说哲学是“人文主义需求”,其实是客气的说法:它更像是“科学的配套服务”,无法主导文明进程,只能在科学的框架下,做一些“价值补充”。
有人会说“哲学能指导科学方向”,但现实是,现代科学的突破大多源于“实验中的意外发现”,而非“哲学的预先指导”——青霉素的发现源于培养皿污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源于天线的噪音,这些突破都不是哲学家“推想”出来的。哲学能做的,只是在科学突破后,帮人类梳理“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却无法像科学家那样,亲手打开“未知世界的大门”。
说到底,哲学家的价值,停留在“科学诞生前的认知启蒙”;而科学家的价值,贯穿了现代文明的每一次进步。前者是“过去式的必要铺垫”,后者是“现在式与未来式的核心动力”。承认科学的主导地位,不是否定哲学的意义,而是尊重“用实干解决问题”的现实逻辑——毕竟,能让人类摆脱饥饿、战胜疾病、走向星空的,从来不是“精妙的思辨”,而是科学家手中的试管、公式与实验数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