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北京楼市上演了很魔幻的一幕。
一位业主2017年以800万购入的65㎡老破小,如今挂出600万仍无人问津。
而一街之隔的新建“四代宅”项目,均价已突破12万/㎡。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正是全国二手房市场的缩影。
2006年出台的“70/90政策”,要求新建商品房中90㎡以下户型占比不低于70%。
这项旨在保障刚需的政策,在执行近20年后却埋下隐患——
全国范围内90㎡以下房源存量超过4亿套,占比高达65%。
如今这些房源正面临“双向绞杀”:
价格层面,保障房以成本价直接冲击市场。
杭州2025年推出的配售型保障房均价仅为同地段商品房的60%-70%,且优先配售给无房家庭。
安徽舒城更是直接收购万达公寓项目,将685套存量房改造为保障房,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出售。
这种“政府定价”模式,可以说,让二手房业主的心理防线彻底崩塌。
品质层面,新房市场的“好房子”标准已全面升级。
重庆试点的“四代宅”通过立体绿化实现“零公摊”,广州招商林屿境项目宣称使用率达140%,而传统二手房普遍存在层高不足2.8米、得房率低于80%的硬伤。
2025年住建部新规要求新房层高标准不低于3米,并强制安装全屋智能系统,进一步拉大代际差距。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二手房业主陷入了典型的囚徒困境。
北京清河橡树湾小区曾试图组建“护盘联盟”,约定挂牌价不低于8万/㎡,但不到一个月便因个别业主偷偷降价抛售而瓦解。
更残酷的是,保障房的“封闭管理”政策切断了存量房的流通渠道。
杭州规定保障房不得转为商品房上市,回购价格仅按原购价折旧计算;玉林市要求配售型保障房自购买之日起10年内不得转让。
这种政策设计,让二手房市场成为“堰塞湖”——
截至2025年8月,全国二手房挂牌量突破753万套,创历史新高,而实际成交量同比下降40%。
当房地产市场从增量转向存量,必然逼迫房企转型。
可以预料,头部房企加速向“城市运营商”转型。
比如保利物业通过“星云企服”平台整合商业、资产运营服务,2024年商办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6.8%,在管面积达7.6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房企的困境:2024年房企破产数量同比增加30%,行业集中度CR10提升至45%。
那些无法突破装配式建筑、全屋智能等技术壁垒的企业,正被市场无情淘汰。
那么,在当下的市场背景下,购房者该怎么办?
言叔的建议是:
存量房持有者应尽快优化资产配置。
对于房龄超过20年、无优质学区的90㎡以下房源,建议果断抛售。
北京一位业主在人言房产后台留言:
通过“以旧换新”政策,将回龙观的老两居置换为顺义的四代宅,虽然总价增加200万,但资产流动性和居住品质显著提升。
新房购买者要警惕“伪高端”项目。
部分开发商为迎合政策,通过“偷面积”(如将阳台改为封闭空间)制造高得房率假象,但实际居住体验并未改善。
住建部已明确,2025年起将对房屋使用面积进行实测实量,违规项目将面临行政处罚。
此外,从大的宏观背景看,随着城镇化率突破65%,中国房地产进入存量更新时代。
在这场变革中,二手房市场将加速分化:
核心地段的改善型房源(如次新房、优质学区房)仍具保值性,而外围老破小将逐渐沦为“不动产垃圾”。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房产的金融属性正在弱化,居住属性成为核心价值——
选择质量可靠、服务完善的“好房子”,或许是对抗市场波动的最佳策略。
当房子从“金融品”变回“消费品”,这场持续二十年的楼市狂欢终于落幕。
在新的市场规则下,无论是开发商、投资者还是普通购房者,都需要重新学习如何在“大逃杀”中生存。
而政策制定者的终极挑战,是如何在保障民生与激发市场活力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或许才是“房住不炒”的真正内涵。
作者:言叔,资深财经评论员,坚信 “认知才是最大的不动产”。关注我,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