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3 日的稷山清晨,薄雾还没散尽,稷峰镇杨赵村的玉米地里已响起履带转动的轰鸣。56 岁的王建国站在田埂上,看着自家半米深积水的玉米田被履带式收割机缓缓剖开,金黄的玉米穗接连不断涌入机舱,粗糙的手掌反复摩挲着衣角 —— 这场和连阴雨的拉锯战,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此时没人知道,这片被雨水浸泡的土地上,正上演着一场涉及 528 台农机、3 套烘干设备和上万农户的秋收保卫战。
![]()
这场秋雨来得猝不及防。从 9 月底开始,稷山县所在的山西南部地区遭遇持续连阴雨天气,中央气象台多次发布橙色预警,提示运城等地面临高风险的农田渍涝灾害。连续十几天的降雨让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原本坚实的田垄变成了深浅不一的泥潭,部分地块积水超过 30 厘米,即将成熟的玉米在风雨中出现倒伏,金黄的果穗浸泡在水中,随时可能发芽霉变。"玉米泡一天,损失就多一分,要是等雨停了再收,今年的收成就全打水漂了。" 王建国的焦虑不是个例,全县数十万农户都在盯着自家的玉米地,眉头拧成了疙瘩。
![]()
灾情就是命令。稷山县第一时间把 "抢收抢种保丰收" 定为全县头等大事,农业农村部门的工作人员全员取消休假,一场覆盖全县的秋收应急行动迅速铺开。县农机服务中心的办公室里,墙上的作战图被标注得密密麻麻:红色圆点代表积水严重地块,蓝色线条标注农机调度路线,绿色数字更新着每日收获进度。"我们连夜制定了 ' 三先三收 ' 原则,就是要把有限的农机用在刀刃上。" 农机中心主任指着地图介绍,所谓 "先熟先收、有涝先收、易损先收",就是优先保障那些成熟度高、积水严重、最易霉变的地块,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
在这场抢收战中,8 台履带式收割机成了名副其实的 "破局利器"。往年秋收的主力轮式收割机此刻却陷入了尴尬境地 —— 轮胎接地面积小,在泥泞地里一踩就是半尺深的坑,常常没走几步就陷在原地动弹不得,有时还得靠拖车救援。而履带式收割机就像专为泥潭而生的 "两栖坦克",宽大的履带把机身重量均匀分散在地面,接地压力大幅降低,即便积水没到履带中部,依然能稳稳前行。杨赵村的农机手李师傅驾驶着雷沃谷神 RG70 领航版收割机,在积水田里已经连续作业了 12 个小时,他拍着方向盘介绍:"这机器加装了玉米籽粒割台,一天能收一百多亩,履带齿花高,再烂的泥地都能闯过去。"
![]()
与履带机协同作战的,还有 520 台轮式收割机组成的 "主力军团"。农机部门通过大数据调度,根据不同地块的积水情况、玉米成熟度精准分配农机 —— 地势较高、积水较少的地块,轮式收割机以高效率快速推进;低洼积水地块,履带机集中攻坚。为了抢抓短暂的晴好窗口期,农机手们实行 "两班倒" 制度,白天抢收,晚上检修,确保农机 24 小时处于待命状态。"最忙的时候,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吃盒饭都得蹲在田埂上。" 李师傅抹了把脸上的油污,眼里却透着干劲,"看着玉米一颗颗收进来,再累都值。"
![]()
对于那些积水过深、农机无法进入的 "死角地块",人工抢收成了最后的保障防线。在稷峰镇吴城村,村支书组织了 200 多名村民组成抢收队,每人带着镰刀、编织袋走进齐腰深的玉米地。村民们踩着泥泞,弯腰掰下玉米穗,再小心翼翼地递到田埂上的转运车上,每个人的裤脚都沾满了泥浆,脸上却满是坚毅。"这块地有 30 亩,积水最深的地方到大腿根,机器进不来只能靠人。" 村支书说,为了加快进度,镇里还协调了志愿者赶来支援,争取两天内全部收完。
![]()
抢收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湿粮 "安全着陆",考验着后续的烘干能力。刚收割的玉米水分含量普遍超过 40%,在阴雨天里如果堆放在一起,不到两天就会发热霉变。稷山县提前协调了 3 套粮食烘干设备,在县城周边的粮站建起了 "烘干急救中心",24 小时不间断运转。烘干车间里,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稳定在 50℃,刚运到的湿玉米通过传送带进入烘干机,经过热风循环处理,水分被精准控制在 15% 以下,原本湿漉漉的玉米变得干燥清爽,用手一抓互不粘连,完全达到了收购标准。烘干操作员老张盯着仪表盘解释:"温度不能超过 55℃,一次降水幅度也不能太大,不然玉米容易开裂,影响品质。"
![]()
"随收随运随烘" 的闭环流程,让湿粮实现了 "零滞留"。在田间,刚收割的玉米直接装入密闭运粮车,避免运输过程中吸收更多潮气;运到烘干点后,立即通过专用通道送入烘干机,整个过程不超过 3 小时。据统计,这 3 套烘干设备日处理能力达到 350 吨,按照当前的收获进度,刚好能满足全县湿粮烘干需求。"以前遇到阴雨天,玉米收回来只能堆在院子里,眼睁睁看着发芽发霉。" 种粮大户高双岗站在烘干车间外,看着烘干后的玉米装车,感慨地说,"现在收完直接烘干,再也不用看老天爷脸色了。"
![]()
农技人员的 "技术护航",为抢收抢种增添了科学底气。县农业农村局组织了 40 支农技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 "一对一" 指导。在太阳乡白池村,农技专家正在给农户讲解玉米霉变识别方法:"大家看,果穗尖部发黑、籽粒发黏的就是开始霉变了,这种要优先处理。" 针对不同地块的土壤墒情,农技人员还制定了个性化的秋种方案,指导农户调整播种密度、选择耐晚播品种,通过 "以技补晚" 弥补秋收损失。"往年收完玉米不知道种啥,今年专家来了,连肥料配比都讲得清清楚楚。" 高双岗拿着农技手册,上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
![]()
这场抢收战的背后,是稷山县多年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厚积薄发。作为粮食主产区,稷山近年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推广 "水肥一体化" 等智能农业技术,不仅让玉米亩产从过去的千斤左右提升到 2300 多斤,更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操作的新型农民。在星晟现代农业示范园,负责人陈炫昊通过数字化系统远程监控农田情况,他说:"平时的技术积累,让我们在灾害面前有了更多底气,从农机调度到烘干存储,整个流程都能高效运转。"
![]()
截至 10 月 13 日,稷山县已收获玉米 4.92 万亩,烘干湿粮超千吨,抢收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在农业农村局的调度室里,战斗还远未结束。工作人员紧盯着屏幕上的天气预警 —— 未来几天可能还有降雨,必须在新的降雨来临前,完成剩余地块的收割。"现在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多收一亩是一亩,多烘一吨是一吨。" 局长的话道出了所有参与者的心声。
![]()
夜幕降临,烘干车间的灯光依旧明亮,机器的轰鸣声在寂静的夜色中格外清晰。田埂上,最后一台履带式收割机完成了当天的作业,农机手们借着车灯检修设备;烘干车间里,老张正在记录当天的烘干数据,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见证着丰收的希望。王建国捧着刚烘干的玉米,籽粒饱满金黄,放在手心沉甸甸的,他把玉米凑近鼻尖闻了闻,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场发生在稷山大地的秋收保卫战,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最动人的坚守。从 8 台履带机闯泥潭的决绝,到 520 台农机的协同作战;从农技人员的田间坚守,到农户们的人工抢收;从 3 套烘干机的 24 小时运转,到 "随收随运随烘" 的精准衔接,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对土地的敬畏、对丰收的渴望。
在这个多雨的秋天,稷山用行动诠释了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的深刻内涵。那些在泥泞中前行的履带、在车间里转动的烘干机、在田埂上忙碌的身影,共同书写了一曲粮食安全的赞歌。正如烘干车间外悬挂的横幅所写:"抢收一粒粮,守护万家仓"—— 这或许就是对每一位参与者最好的注脚,也是对粮食安全最生动的诠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