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Talk君
大家好,我是talk君
周末刷到一个帖子挺有意思。
一网友说,他们公司最近严查用ChatGPT写周报,结果部门一半同事被通报。理由是“滥用AI工具,缺乏个人思考”。
可问题是,这帮人白天被禁止用AI,晚上回家却用AI搞起了小说创作、虚拟偶像、数字艺术,在另一个赛道玩得风生水起。
这让我想起最近观察到的现象: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过着一种“双重创作生活”。
表面上看,他们依然是写字楼里沉默的“牛马”,但一到晚上,连接上自己的私人服务器,他们便瞬间切换身份,成为自己数字王国的“老板”。
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正是那个被谈论过多,却理解过少的工具——AI。
![]()
创作自由,曾是这代人的奢侈品
我们这代人,是在“人人都是创作者”的鸡汤里泡大的。但当我们踏入社会才发现,创作是自由的,但创作的成本,高昂得令人绝望。
时间成本:加班到9点,通勤回家快10点,残存的血条只够刷刷短视频,还谈何构思、画图、写代码?
![]()
技能成本:你想画一幅脑海中的画面,需要数年绘画功底;你想写一个故事,需要经年累月的文笔锤炼。灵感等不了你这么久。
经济成本:报班学习?买顶级显卡?对不起,工资的大部分,已经上交给房东和外卖平台了。
于是,创作这颗蠢蠢欲动的心,被现实一巴掌拍回体内。我们成了纯粹的“消费者”,在算法的投喂下,用别人的作品,填补自己空洞的闲暇。
这不是我们不想,而是我们不能。我们的创作欲,被快节奏的生活给阉割了。
AI不是万能的神
但它是一把高效的“撬棍”
而AI成了这代人的“民间文艺复兴”工具,让没有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也能享受创作乐趣。
更值得注意的是创作动机。大部分人的AI创作并非为了流量变现,而是纯粹的“为创作而创作”。
生成一首诗、一幅怪画、一段魔性旋律、一个视频,最大的回报就是分享到小众圈子时,有人说“有点东西”。
这种纯粹性,与白天工作中“每个动作都要有KPI”形成了鲜明对比。
AI没有直接给他们创造杰作。它做的,是将创作的权利,重新塞回他们手中。
它把那个曾经高高在上、需要虔诚攀登的“创作神坛”,改造成了一个人人可以走上去站一会儿的“路边演讲台”。
在这里,我们是绝对的老板。审美的最终裁定、创意的生发方向,100%由自己决定。AI是这个世界上最理想的“员工”:它绝对服从,永不懈怠,且能力超群。
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一场大规模、低成本、悄无声息的“精神越狱”。我们通过创造属于自己的、带有人格印记的作品,来对抗白天那个被异化的、工具人的自己。
这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重塑现实。他们在用AI,为自己疲惫的灵魂,开辟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第二空间”。
有人用Midjourney把周报变成科幻小说,把OKR写成言情剧本...
这些看似无厘头的创作,其实是年轻人用幽默感消化职场荒谬的方式。
随着这股风潮兴起,一些有趣的生态也开始浮现。
就比如最近由国家大模型产业基地「AI原点社区」举办的【2025「智启原点 」AIGC创作大赛】。
![]()
在这里 ,不管你是创作小白还是AI 大神, 无论你擅长音乐还是视频,都有专属赛道等你加入!
比赛不仅设置了高达25万元的奖金池,还准备了价值百万的各类权益奖励。
现在,可获取赛事详情及报名渠道。
创作自由成为新的“情绪出口”
这一代年轻人或许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需要创作自由。
在工作日益标准化、数字化的时代,当个人的声音容易被系统吞没时,创作成了确认自我存在的方式。
而AI的价值在于,它让这种确认变得更容易实现——不需要十年磨一剑的技艺,只要有一个想法,一点好奇心,每个人都能在数字世界里构建自己的秘密花园。
这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创造另一个现实。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看到更多“业余创作者”用AI表达那些被日常工作掩盖的才华与想象力。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赶紧关注视频号@一刻talks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