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1日上午10时20分,山东海阳附近海域,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腾空而起,将“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仅仅3小时以后,这颗被命名为“江苏地质号”的遥感卫星就传回了对俄罗斯克麦罗沃地区的高清影像。
![]()
在这次对俄罗斯克麦罗沃地区的高清成像拍摄中,0.5米的分辨率让地面建筑细节清晰可辨,层次与色彩尽显专业水准。从发射入轨到影像回传的高效响应,不仅印证了我国“引力一号”运载火箭600吨起飞推力带来的精准投送能力,更彰显了“吉林一号”星座的成熟技术底蕴。
火箭冲上天,3小时就拿到俄罗斯高清图,这里头藏着啥门道?
![]()
10月11号上午10点20分,山东海阳边上的海里突然传来一阵轰鸣声,“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拖着老长的尾焰就钻进云层里了。
这枚火箭看着就敦实,起飞重量有405吨,真不是闹着玩的——光起飞推力就有600吨,直接把“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的名头给拿下了,比欧洲之前的“织女星-C”火箭劲头还足。
它近地轨道能扛着6.5吨的东西精准进轨道,这次要送的“江苏地质号”卫星,就安安稳稳待在它的“货舱”里。
![]()
按平常情况,卫星刚进轨道得先“站稳脚跟”,调调姿态、试试设备,没大半天根本没法干活。
可“江苏地质号”偏不按常理来,上午10点多刚进轨道,下午1点多就把俄罗斯克麦罗沃地区的高清照片发回地球了,前后就隔3小时。这速度别说民用卫星,就算是有些军用侦察卫星都得羡慕。
![]()
其实这背后有两重底气:一是“引力一号”投送太准了,它把卫星送到535公里高的太阳同步轨道时,位置差得特别小,基本可以当没误差,卫星不用花啥时间调轨道;二是“吉林一号”星座早就铺好“天罗地网”了,这颗卫星是星座里的“新成员”,一进轨道就直接连进现成的测控网络,不用从零搭通信链路。
有人可能会问,为啥第一组照片拍的是俄罗斯克麦罗沃?这真不是特意“盯着”人家拍,就是卫星本来该干的活儿。
“江苏地质号”是江苏省地质局和长光卫星一起搞的地质专属卫星,主要就是干全球自然资源监测的。
![]()
克麦罗沃那地方矿产、森林资源都多,正好是地质勘查的典型区域,拿这儿“练手”,既能测测卫星性能,又能给以后的资源调查攒点数据。
而且卫星在535公里轨道上,96分钟绕地球飞一圈,刚好会路过中高纬度地区,顺手拍一张就是“顺路办事”,根本没别的特殊意思。
0.5米分辨率的“火眼金睛”,到底能看清楚啥?
![]()
拿到克麦罗沃的影像一看,懂行的人都忍不住挑了挑眉——0.5米的分辨率真不是吹的,地面上的小平房、公路护栏,甚至小货车的轮廓都看得清清楚楚,连屋顶的瓦片纹路、墙面的颜色层次都明明白白。
这到底是啥概念?相当于从500多米的高空往下看,能分清地上放的是矿泉水瓶还是易拉罐。要知道,几年前民用遥感卫星能做到1米分辨率就已经很牛了,现在直接降到0.5米,精度整整翻了一倍。
![]()
更厉害的是,这颗卫星还能“看得广”,一次拍摄能覆盖150公里宽的范围。这可解决了遥感领域的老难题:一般来说,分辨率越高,拍的范围就越窄,跟相机开了长焦似的,能看清细节但拍不全场面。
美国最牛的锁眼12卫星虽说能做到0.1米分辨率,可拍摄宽度才40公里,拍个大城市得绕好几圈拼图片。
“江苏地质号”用的离轴四反光学相机是个“黑科技”,这玩意儿是目前国际上最轻的超大幅宽亚米级光学设备,既能保证清楚,又能拍得广,拍4次就能把整个江苏省都装进镜头里,比传统卫星效率高多了。
![]()
这种“又清楚又能拍广”的组合,对地质工作者来说简直是“梦中情星”。以前找矿得扛着设备翻山越岭,花几个月才能摸清一片区域的地质情况;现在卫星拍张照,电脑一分析,就能看出哪儿有岩层断裂、哪儿可能藏着矿产。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詹雅婷副主任说,这卫星能帮着搞矿产勘查、生态修复,连灾害防控都能用——比如哪片山区可能滑坡,卫星定期拍图对比,地面的细微变化都逃不过它的“眼睛”。
这次拍的克麦罗沃影像,已经能清楚看到当地矿山的开采痕迹和周边植被的分布情况,后面稍微分析下就能出地质调查报告。
从发射到传图的“闪电速度”,靠的是啥技术撑着?
![]()
3小时就完成“发射-拍图-传图”全流程,核心秘诀就是“天上地下一起使劲”。
先看天上的卫星星座,“江苏地质号”是“吉林一号”星座的新成员,这个星座早就实现“百星飞天”了,在太空里织了张密集的观测网。
以前卫星拍了照,得等飞到地面接收站上空才能传数据,要是目标区域离接收站远,可能得等半天。
![]()
现在“吉林一号”星座有了星间激光通信技术,卫星之间能用激光“打电话”,传输速度有100Gbps,跟咱们地面上的光纤宽带速度差不多,拍好的影像能通过其他卫星接力传回地球,不用傻等着自己飞回来。
再看地面的“配合”,“江苏地质号”由自然资源江苏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直接操控,这个中心早就搭好了全套的接收和处理系统。
卫星传回来的原始数据里有各种干扰信号,得经过辐射校正、几何校正这些步骤才能用。以前干这活儿得花一两个小时,现在靠智能算法自动弄,几分钟就能出能用的影像。
![]()
而且地面站和火箭发射中心是联动的,火箭一升空,地面就开始跟踪卫星轨迹,提前规划好拍摄路线,卫星一进轨道就能照着路线拍,不用浪费时间等指令。
这背后其实是中国航天“系统配合”能力的体现。“引力一号”火箭负责“送得准”,600吨推力保证卫星精准进轨道;“吉林一号”卫星负责“拍得清”,0.5米分辨率加150公里幅宽的组合打破了技术瓶颈;星间激光通信负责“传得快”,解决了数据传输慢的问题;地面系统负责“处理得好”,让原始数据很快变成能用的影像。
![]()
这一套流程环环相扣,少了哪一步都达不到3小时的速度。现在“江苏地质号”已经开始组网干活了,以后全球随便哪个地方,一年能被拍6次,江苏省更是两天就能拍一次,不管是地质勘查、生态保护还是应急救灾,都能拿到最新的数据。
从山东海阳的火箭发射架,到535公里高空的卫星,再到俄罗斯克麦罗沃的地面影像,这3小时的跨越,藏着中国航天从运载火箭到卫星设备,从通信技术到数据处理的全链条突破。
![]()
以前咱们看国外的遥感卫星还羡慕得不行,现在自家卫星能“上午发射下午出片”,不光让地质工作者省了力,还能给农业、环保、应急这些领域添新工具。
这哪是一颗卫星成功这么简单,说白了就是中国航天“新质生产力”亮了回相。
信息来源:
荔枝新闻——江苏首颗地质专属卫星成功发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