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圳人一边在深中通道上饱受煎熬,一边吐槽当年的港珠澳大桥为何就是抛弃了深圳。
![]()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究竟有多堵,回来上班的深圳人依然心有余悸。
导航地图上触目惊心的“深红色动脉”,从深圳外围一直延伸到东莞、广州,在社交媒体上,,无数人分享着“一小时挪动一公里”的绝望体验。
其中,又以深中通道堵得让人胆战心惊,规模浩大的“出深”与“回深”拉锯战在此上演。
珠江东西两岸联接受滞,深圳人向西受阻,这条开通一年多的深中通道,堵出了深圳人的集体焦虑。
![]()
一条路的集体焦虑
每逢大假,深圳人都可以速成“特种腚”。
长假前夕,一种心照不宣的焦虑便开始在深圳驾车一族中蔓延。这种焦虑,在西部的广深沿江高速、莞佛高速、沈海高速等路段上集体凝结。
“有人深圳出发15小时还没出广东”热搜年年例行。
![]()
■ 不少网友吐槽大堵车
今年国庆假期,酝酿7年、建设7年的深中通道或许是新晋“堵王”。虽然分流了虎门大桥的部分车流,但这条联接珠江两岸的主动脉,仍在“消化”着前所未有的车流量,加之所谓“管制”,一度堵到怀疑人生。
平时全程最快仅需 20 分钟的路程,在国庆第一天却超过 3 小时。有车主在社交平台晒出视频:“从深圳宝安入口上桥,1 个小时才挪了 2 公里,眼睁睁看着油表往下掉,电动车车主更惨,服务区充电桩排队超 100 米,有的车还没到中山就没电了。”
![]()
■ 新晋“堵王”
比拥堵更让车主不满的,是假期争议不断的“人为管制”。本是想靠管控分段疏导车流、减少剐蹭事故,可实际执行起来反而让车流更集中。从四车道到双车道,从两车道硬控成一车道。不少车主直言 “管制没缓解拥堵,反倒把路越堵越死”。
返程高峰的10月5日至6日,景象更为壮观。从粤西、广西、湖南等地北上的车流,如同百川归海,汇聚于几条有限的通道,意图涌入深圳。导航屏幕上,从广州黄埔大桥以南开始,蔓延至东莞境内,再到深圳宝安、南山,一条长达数十公里的红色缎带,宣告着这场“回城大作战”的惨烈。
有市民的朋友圈无奈地吐槽:“下午2点从阳江出发,原本4小时的车程,硬是开到凌晨1点才到深圳。 ”
![]()
■ 深中通道交通管制
想到深中通道会堵,没想到这么堵。深圳人一边在深中通道上饱受煎熬,一边吐槽当年的港珠澳大桥为何就是抛弃了深圳。珠江东西两岸的联接受滞,此刻再次成为痛感明显的城中热点。
已经是2025年的大湾区时代了,跨个珠江口原来还是那么难。
![]()
珠三角两岸的“阿喀琉斯之踵”
深中通道的假期拥堵,从来不是 “一条桥的问题”, 它更像一个放大镜,把珠三角东西岸 “交通主动脉稀缺难产” 的硬伤,清晰地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深圳人西进受阻,表面是车多路少,实则是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
![]()
■ 深中通道
尽管深中通道的开通为珠江东西岸连接增添了新动脉,但其定价、通行政策以及对周边路网的冲击尚在磨合期。而原有的虎门大桥等过江通道早已长期超负荷运行。
任何轻微事故或车辆故障,在如此高密度车流下,都会被急剧放大,形成“一点堵,全线瘫”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多人有深刻感同。
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植根于珠三角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格局之中。
![]()
■ 目前的珠三角交通地图
翻开珠三角交通地图便知,连接东西岸的跨江动脉过去多年来只有 “虎门大桥 + 南沙大桥” 两根 “细管”:虎门大桥设计车流量为日均8万标准车次,但实际单日最高车流量近20万辆次;南沙大桥 2019 年通车分流 30%,却也很快饱和,2024 年国庆返程通行时长超 4 小时。
深中通道本是 “第三根动脉”,但其拥堵让大家看清:单靠一条新通道填不满交通缺口。更让人焦虑的是,规划多年的新动脉还是 “难产”—— 深珠通道 2018 年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2024 年国庆仍处环评阶段,跨市协调难 + 地质复杂拖了 5 年;狮子洋通道 2022 年开工,原 2027 年通车延至 2029 年。
![]()
■ 正在建的狮子洋通道
这背后是东西岸发展失衡:珠江东岸,由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城市构成的“经济脊梁”能量巨大,GDP总量占据全省绝大部分。但珠江西岸,除珠海、中山正加快发展外,整体经济密度、产业层级与东岸有较大差距。长期以来,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交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仿佛一条丰沛的动脉与几条纤细的静脉相连。
一言之,东强西弱,通道稀缺。
![]()
■ 东强西弱
在堵车这件事上,集中上演着珠三角两岸的结构性矛盾,两岸的通行受阻依然还是大湾区的“阿喀琉斯之踵”。
![]()
从长三角看珠三角的“疏”与“堵”
将视线转向长三角, 同样是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城市群,长三角的节假日交通状况,虽然也存在拥堵,但其程度和模式与珠三角有所不同。
从路网结构看,长三角平原广布,路网密集且布局均衡,形成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的“多中心网格化”体系,车辆可选择路径多,拥堵易分流。反观珠三角,受珠江口分隔与历史规划影响,东西向骨干通道长期短缺,路网高度依赖少数关键走廊。
![]()
■ 长三角平原广布,路网密集且布局均衡
从城市能级分布看,长三角强市林立,苏州、无锡、宁波、合肥等均具较强辐射力,区域内人员流动为多向网络化。而珠三角仍以广深“双城”为主导,商务、探亲、务工流高度集中于广深主轴,形成鲜明的“潮汐式”交通特征。
这背后的隐喻在于: 长三角的“疏”,得益于其均衡的多中心结构与密集成网的基础设施;而珠三角的“堵”,则折射出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资源过度集中、以及关键通道不足的“结构性焦虑”。
![]()
■ 未来狮子洋通道路线图
尽管深中通道通车被视为重要突破,但其实际分流效果仍受限于路网整合与通行政策,这点在本次长假体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奋力补课,未来深珠通道、狮子洋通道等将陆续建成,高铁与城际轨道也在不断加密,逐步为公路交通减负。
然而,硬件建设仅解一半之局。更深层的出路,在于推动区域从“单极闪耀”走向“多极共赢”,减少不必要的长距离通勤,并借助智慧交通系统提升管理效能,实现精准预警、高效疏导与快速应急。
![]()
■ 傍晚的深中通道
对数百万深圳人而言,假期拥堵在短期内仍是难以回避的“必修课”。
每一次堵在路上的煎熬,不仅是个体时间的损耗,更是对区域协同进程的切身体验。那无尽的车龙,既是城市活力的印证,也是大湾区迈向高质量一体所必须破解的命题。
文|深圳客编辑部
图片来自网络
朕在干嘛
说说你眼里的深中通道
留言区聊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