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这一“玻璃门”,正在被打破

0
分享至

撰文 | ‍‍余晖

10月14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出炉。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公告有一个变化——

  • 年龄一般为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1986年10月至2007年10月期间出生),对于2026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3周岁以下(1981年10月以后出生)

事实上,一些变化早已发生。

202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近期,多地已将部分事业单位报考年龄放宽,有的岗位要求38周岁及以下,研究生学历放宽到41周岁及以下。

连续的动作,释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很多职场人所忧虑的35岁门槛,正在被打破。

所谓“35岁危机”并非新事。打开社交媒体,“35岁定律”“35岁就业门槛”等词条背后,是每一个职场人的真实焦虑,有人自嘲,35岁,“上班太老、退休又太早”。

从生理和能力的角度来看,35岁非但不是衰退的起点,反而是经验、技能与心智更为成熟的黄金阶段。但现实中,不少用人单位长期将“35岁”设为一道隐形天花板,拒绝所谓的“大龄新人”。

为何要拒绝?政知君曾带着问题问过用工企业。他们的回答多种多样——35岁后拖家带口、难再“拼命”;学习能力下降、工资要求更高……种种理由,看似现实,实则指向一种刻板印象——将35岁与“躺平”“保守”草率画上等号。

“一刀切”的判断,忽略了更广阔的现实背景。

2024年12月,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显示,全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已从1985年的32.25岁上升到了2022年的39.72 岁。另外,随着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落地,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照着35岁卡人,不仅是对人才的浪费,更难以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今年国考公告的变化,正是国家旗帜鲜明的“表态”。评价人才,不能只看年龄与学历,更要建立起多元、开放的能力观与用人观。僵化的年龄限制,阻碍了公平竞争,更会激化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社会焦虑。更进一步来看,当职场人因“35岁危机”而陷入不安与浮躁,也将抑制消费活力、削弱社会信心。

当然,破除“35岁门槛”不会一蹴而就。

政策风向标之下,我们还要做更多的事情。

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法律与机制层面的系统调整,例如近期就有多位专家建议“在立法中明确禁止年龄歧视”。此外,企业也需转变观念,打破对大龄求职者的刻板印象,构建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

打破“35岁危机”,既需要制度的“破冰”,也需要每一个人的“破局”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对每一位劳动者而言,这也是一次重新定位的机会。35岁,不该是自我设限、“躺平任嘲”的理由,而应该是沉淀经验、拓展能力的又一起点。适应变化、持续学习、夯实技能,才能掌握主动权。

总之,定义你的从来不是年龄,而是不断成长的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政知新媒体 incentive-icons
政知新媒体
我们在这里读懂时政
18738文章数 143251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