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繁华的都市街头,或是轻触屏幕打开购物应用,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各种商品信息和促销活动所包围。诱人的折扣、限时秒杀、博主种草……这些精心设计的营销策略无孔不入,时刻撩拨着我们的消费神经。然而,在一次次“买买买”的冲动之后,我们是否曾停下来思考:我真的需要这件东西吗?这究竟是我的真实需求,还是被消费主义裹挟的产物?
![]()
识别“伪需求”:消费主义的糖衣炮弹
消费主义的核心策略之一,便是制造“伪需求”。商家通过广告宣传,将原本并非生活必需的物品包装成提升生活品质、彰显个人品位、甚至解决人生难题的“必需品”。
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理论”中所指出的,现代人购买商品,很多时候买的不是其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是其背后的“符号”和“意义”。你买的可能不是一个包,而是它所代表的身份认同感;不是一杯咖啡,而是情调氛围感;不是一部手机,而是某个圈层的归属感。我们已经从购买“有用的东西”的实用阶段,跑步进入了购买“有意义的东西”的符号时代。这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为了追逐符号,而购买了大量实际并不需要的物品。
![]()
判断依据:是真实需求还是被裹挟?
那么,当我们准备掏钱购买时,如何才能清醒地判断,这笔消费是出于真实需求,还是被消费主义的洪流所裹挟呢?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自检清单”或思考框架:
我是否真的需要此物件?(这不仅仅是因为商家的宣传而产生的一时冲动,而是基于我目前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确实存在的痛点。)
此物件是否真的无可替代?(有没有更经济、更简单、更环保的替代方案?或者我已有的物品能否满足类似的需求?)
购买此物件我能得到什么?(是为了提升生活便利性?解决某个问题?带来长久的愉悦感?仅仅是短暂的刺激,还是能带来可持续的价值?)
购买此物件产生的愉悦感能否抵消或大于我为赚够此物件的钱而付出的劳动所带来的不愉悦感?(这是一个衡量投入产出比的重要维度。如果为了购买而过度劳累、牺牲了健康或时间,那么这份“愉悦”值得吗?)
这件物品是否符合我的消费能力和社会身份?(超出自身经济能力范围的过度消费,或者为了扮演不属于自己的角色而进行的消费,往往是消费主义的典型特征。正如豆瓣网友所说,网红有大量出镜需求,打扮引人注目是符合其社会期待,但普通人真的有那么多观众吗?)
如果你的回答倾向于否定面,那很可能你正面临着被消费主义绑架的风险。
消费主义的两大特征
知乎上关于如何判断是否是消费主义的回答,清晰地指出了两点核心特征:
它并不是你真正需要的,而是商家灌输给你的伪需求。这种伪需求往往建立在虚假的稀缺感、焦虑感或攀比心理之上。
你想要通过消费得到的已经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所代表的符号、阶层、身份。这使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退居其次,其象征意义被无限放大。以牙刷牙膏为例,十几二十块钱能清洁口腔的,是正常需求;而那些被网红代言、冠以“轻奢定制”、“中产阶级标配”、“匠心打造”等光环,再以998元高价售卖,让你抢购并炫耀的,就是典型的消费主义。
摆脱陷阱,回归理性
摆脱消费主义的裹挟,并不是提倡我们不要消费,而是要学会理性消费,做购物的主人,而非奴隶。这需要我们:
审视内心真实需求:购物前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份需求是发自内心的渴望,还是受外部信息影响?
拒绝冲动消费:面对折扣和限时优惠,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避免被“不买就亏”的心态所左右。
回归物品本质: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耐用性和环保性,而非其附加的符号意义。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辨析广告和营销手段的逻辑,不盲目跟风。并非贵的就一定好,名牌也并非万能解药。
享受购物过程,而非结果:真正的购物乐趣应来源于选择到符合自己心意和实际所需的物品,而非单纯的拥有或攀比。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如何在这种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符合自身价值观的消费决策,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每一次购买前都多一份思考,少一份盲从,找回消费的自主权,享受真正由需求驱动的购物乐趣。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