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没有标注日期的照片,凝固成了跨越山海的旧时光。顺着照片里的阳光,走进那个遥远却鲜活的异国年代。
![]()
这张拍摄于1903年的老照片,钓鱼爱好者爱德华·卢埃林站在一条巨鱼旁,这尾条纹锯鮨(俗称“美洲黑石斑”,虽品种存异议但属鲈鱼目)重达192kg,几乎与他等高,深灰的躯体布满粗糙鳞片,大张的嘴仿佛还残留着海洋的气息。
![]()
这尾巨鱼不仅刷新了当时的垂钓纪录,更成为鲈鱼目“巨无霸”的传奇注脚,让爱德华·卢埃林的这张“人生照片”,在垂钓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这张越战期间的航空作战写真,将塞斯纳O-1E“猎鸟犬”的编队飞行场景清晰定格。画面里,数架O-1E在南越上空舒展机翼,机身呈简洁的浅灰色,与澄澈的天空形成鲜明对比,螺旋桨虽未显动态,却仍能让人联想到引擎运转时的低沉轰鸣。这组镜头由机上飞行员用广角镜头拍摄,视角开阔地容纳了编队的整齐阵型,也隐约露出机舱内的细节——机头仪表板旁斜放着一支M16自动步枪,金属枪身泛着冷光,格外显眼。
![]()
作为本身无固定武器的“猎鸟犬”,其唯一的作战装备全靠机组人员携带:两挺M16自动步枪与八枚手榴弹存放在机舱内,简单却实用的配置,透着越战时期前线装备的务实风格。驾驶这些战机的FA飞行员皆是经验丰富的老将,每人拥有超1200小时的喷气机飞行经验,熟悉各类攻击任务,从他们对机型的熟练操控中,不难窥见常年征战积累的沉稳与专业。
![]()
照片里的是一战时期英法的“鸽巴士”。它造型独特,车辆主体有着深色的外观,上层像是专门为信鸽搭建的“巢”,能看到一些信鸽停驻其上。几位身着军装的军人在车旁,身旁还配有自行车等装备。
![]()
“鸽巴士”有两种用法,一种是作为“巢”长期停泊约1个月,让信鸽习惯“巢”已移位后再放飞,大概2到3个月“前沿通讯站”就成立,还会派信鸽兵把信鸽运给其他部队,适用于远征军;另一种只是从总部运鸽到前线,信鸽心中的“巢”在总部,适用于本土作战,它在一战的通讯领域发挥着特殊作用。
![]()
这张照片展现的是内战期间的场景,列夫·托洛茨基身处纪念列昂季耶夫斯基巷爆炸遇难者葬礼的集会现场。
![]()
画面里,他站在一处平台上,周围聚集着众多人员。背景中能看到人群簇拥,氛围庄重肃穆,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当时人们对遇难者的哀悼之情,也凸显出这场由无政府主义者恐怖袭击引发的悲剧,给人们带来的沉重冲击。
1919年9月25日,无政府主义者索博列夫投掷炸弹,制造了列昂捷夫斯基巷爆炸案,造成12人死亡、55人受伤,这起恐怖袭击是为了暗杀俄共(布)莫斯科委员会领导层,而照片所记录的集会,正是对这一悲剧事件遇难者的纪念。
![]()
![]()
照片呈现的是投向长崎的“胖子”原子弹。它是一颗钚原子弹,整体呈圆润的弹体造型,外观有着金属的质感。画面中,美国海军武器专家正专注地在弹体的接缝处涂覆沥青进行密封作业,周围的环境似乎是在一处与核武器相关的作业场地。
![]()
这张照片展现的是洛迦诺会议(1925年10月召开)的场景。装饰华丽的会议室内,各国代表围坐于长桌旁。他们身着正式的西装或礼服,神情或专注研讨,或略带思索。
会议旨在通过协商解决欧洲安全问题,与会国(英、法、德、意、比、捷、波等)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总称《洛迦诺公约》。其中,公约虽有“欧洲各国普遍裁减军备”的相关意向性表述,但核心是确认德国与法、比的边界现状,承诺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同时德国被允许加入国际联盟(1926年德国如愿入盟)。
不过,公约实际对德国的约束有限,反而让德国获得了政治平等地位,为其日后突破凡尔赛体系限制、重新武装埋下隐患,所谓“防止再次爆发世界大战”的目标并未真正实现,二战的爆发也证明了这一点。
![]()
这张拍摄于1939年大萧条时代的照片,画面里,大量印有花纹图案的面粉布袋堆叠着,花纹样式丰富多样,有的带着精致的碎花,有的是复古的几何纹路。
![]()
布袋上的文字部分,采用了可清洗的油墨印制。在大萧条的背景下,这样的设计十分贴心,穷人家可以将用完面粉的布袋清洗后,直接用来制作衣服,既物尽其用,也为困顿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丝生活的便利与温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