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早熟蜜柑之乡”资阳市雁江区,27万亩柑橘园不仅是当地的产业支柱,更是工匠精神的传承阵地。从省级劳模到返乡新农人,一代代“柑橘人”用技术破局、以创新赋能,让这片果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刘树文:传承劳模初心,以农技点亮柑橘振兴路
10月11日,记者在丰裕镇敲钟村的果园里见到他时,他正站在果树旁,对着相机镜头细致讲解修剪技巧、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点,将积累数十年的种植经验转化为直观易懂的教学视频,并上传至短视频社交软件。
![]()
刘树文(左一)讲解修剪技巧、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点。
“在雁江区总工会的指导下,我通过抖音,把这些技术做成教学视频,让有需要的果农可以观看学习。”刘树文说,这种办法可以让“复杂技术”变“直观操作”。
针对农村老年种植者多、记忆力弱的特点,多年来,他坚持高频下乡,常被村民“挽留”数小时逐园开展指导,用耐心化解技术落地难题。
村民王显彬介绍,大家都觉得刘树文指导过的果园,能种出更好的果子,心里很踏实。“(那些)管理经验,他都很耐心、认真地传授给我们,对待我们也很热心。他每天起早熬夜,只要我们需要他,他就给我们讲解。”
![]()
刘树文(右一)进行技术指导。
扎根蜜柑产业多年的刘树文,不仅是“网红农技员”,更是名副其实的“产业带头人”。他发明“小枝修剪免抹芽”技术,将单人管理效率从1亩提升至10亩。2009年,刘树文牵头成立了雁江区现代柑桔专业合作社。依托中柑所、川农大、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持,经过多年发展,合作社从最初的75亩壮大至5000余亩,带动周边镇村改良柑橘品种2000余亩,提高了柑橘的品质和产值。
![]()
改良后的柑橘。
“引进了新品种,先是我自己搞综合试验,等成功了,我再来推给老百姓。看到村民种出好果子、卖出好价钱,我就有成就感。”刘树文表示,他的技术,来源于他的老师们——全国劳动模范杨明、省级劳动模范陈亚军等人,而这份初心,也让他成为工匠精神的“播种者”,为柑橘产业培育了大批接班人。
罗泽:从汽配老板到“科技新农人”,以智慧农机续写匠心新篇
2017年,原汽配老板罗泽为破解家乡柑橘滞销返乡,却因技术匮乏屡遭挫折。在刘树文的悉心指导下,他完成了从“门外汉”到“四川省乡村工匠”的蜕变,并以科技为笔,书写新农人答卷。
![]()
开展植保无人机常态化作业。
近日,东峰镇金龙村的300多亩柑橘园里,雁橘植保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泽正带领工作人员开展植保无人机常态化作业——配药、飞手操控、精准喷施促花剂,一系列流程高效有序。
无人机将药液雾化成细雾,均匀附着在枝叶正反面,既保证了促花剂的吸收效果,又避免了人工操作时踩断枝条、碰掉芽点等问题,可有效提升花芽饱满度,为来年挂果攒足底气。
![]()
罗泽查看果树长势。
这一技术应用精准对接了当地需求:村里老年人口较多,传统人工植保不仅用工难、成本高,单户几十亩果园往往需要数天才能完成作业。而无人机凭借高效性能破解了这一痛点,其作业效率可达人工的20倍以上,单台无人机日作业量能覆盖100至200亩,大幅减少了对人工的依赖。
![]()
罗泽的果园。
“我们合作社目前有专业飞手8名,无人机6台,我们积极引进先进的科技设备,让科技引领柑橘产业的发展,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罗泽说。
![]()
罗泽直播推广雁媛。
忙完田间作业,罗泽马不停蹄赶往另一片果园,他化身“主播”,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推广新品种——雁媛,并实时解答粉丝关于口感、购买等问题,用“田间直播”打通产销对接新渠道。
“罗老板这么年纪轻轻的,吃得苦、不怕累,我们应当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村民陈德全话语里,都是对罗泽的称赞。
罗泽的努力不仅赢得了村民称赞,更让“科技赋能农业”的理念在雁江落地生根。
从刘树文的“技术传帮带”,到罗泽的“科技+直播”新模式,雁江柑橘园里的匠心传承从未止步。像他们一样的劳动者还有很多,这一群人以各自的方式坚守与创新,不仅让柑橘产业提质增效,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全媒体记者 李昭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