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玉良
10月1日,美国政府突然宣布,对进口的所有品牌或专利药品征收100%关税,这一举措在全球医药市场掀起惊涛骇浪。新加坡,这个亚洲生物医药制造重镇,顿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四十亿新元的对美出口额、占对美出口总量13%的药品产业,如同被推入急流中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美国的关税政策表面看是为了保护本土产业,实则是赤裸的经济施压。规定清楚明白:品牌或专利药品才是关税目标,仿制药、原料药、药物中间体等暂时安全。然而,新加坡出口到美国的大多属于品牌药、专利药,这意味着高额关税的直接冲击不可避免。企业若想避免关税,唯一出路就是在美国建厂——“破土动工”或“在建”为准,这无疑让新加坡的企业面临两难:迁移产能还是承担翻倍成本。
业内人士的分析已经道出了现实残酷:100%关税意味着出口成本翻番,价格竞争力骤降,市场份额岌岌可危。跨国制药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全球供应链布局,甚至考虑将新加坡产能转移到美国或其他地区。产能下降、就业岗位减少、相关产业链波及——每一环都与新加坡经济息息相关。生物医药制造业占新加坡制造业11%,对GDP贡献约4%,一旦出口大幅下降,连锁反应会波及整体经济增长和就业市场。
更深层的影响不止于此。跨国企业利润受压,投资意愿下降,研发和创新资源随之缩水。新加坡长期以来在亚洲生物医药产业的吸引力可能减弱,全球竞争力面临挑战。美国关税政策不只是经济杠杆,更是一种战略性压制,迫使新加坡企业不得不考虑将投资和生产转向美国。这背后折射出全球高端制造业的地缘政治博弈:市场规则与政治博弈交织,创新与成本压力同时压迫企业生存。
![]()
新加坡政府和企业并非束手无策。政府正通过多渠道沟通争取豁免或优惠,探索其他市场和经济合作伙伴,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副总理兼贸工部长颜金勇指出,大部分企业已有或计划在美国建产能,这将帮助它们规避关税冲击。同时,政府还在考虑设定关税上限,争取在谈判中获得更多空间。企业也在积极寻找新商机,加强亚洲和新兴市场布局,开拓高附加值业务,如生物技术、服务外包等。
然而,政策的冲击和应对的努力之间,总是存在时间差。企业的战略调整、产能迁移和投资布局,需要时间、资金和人才。短期内,出口成本上升、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仍可能对企业运营、就业岗位和产业链产生直接压力。全球医药供应链的稳定性,也将面临考验。
美国的关税动作,是一场以政策撬动市场的博弈。新加坡作为全球医药制造基地之一,不得不在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与企业发展之间寻找平衡。企业和政府在这一轮冲击中展现出的应变能力,将直接决定新加坡医药制造业的未来竞争力。建设产能、拓展市场、强化研发,这些都是应对之道,但能否顺利抵御关税风暴,还需要耐心、智慧和策略。
![]()
这场政策风暴提醒所有国家和企业,全球经济和供应链的安全,绝非单靠市场力量可维系。国际贸易规则、公平竞争、跨国合作,才是长久的保障。短期的关税压力或许会迫使企业做出调整,但长期来看,创新力、产业链韧性与战略布局,才是决定一个国家和企业能否在全球医药产业中稳步前行的关键。
新加坡生物医药制造业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但它也在通过行动向世界证明,即便面对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突如其来的政策冲击,理性应对、战略布局、全球视野,仍然能让产业稳住阵脚,迎接风暴后的新机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