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里的这场抢收,火得有点意外。
![]()
孟成胳膊上的红痕、李振宇手上的老茧,刷屏的速度比谁都快。网友们一边感动一边转发:“看看人家00后,多孝顺!”可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的关注点只停留在“孝顺”“懂事”这种廉价的感动上,那你根本没看懂这事儿背后的门道。
这场抢收走红,压根不是什么励志故事,而是一场农业短板被极端天气撕开口子后的集体焦虑。
极端天气面前,小农户就是砧板上的肉
2025年十月,华北、黄淮地区的那场雨,下得邪乎。67个观测站打破十月降雨纪录,正是秋粮抢收的关键期,结果玉米地全泡汤了。
![]()
孟成的视频里,5亩地积水泛着冷光,收割机陷在泥里动弹不得。李振宇更直接:“8天抢收15亩玉米,省下2700元雇工费。”这笔账算下来,雇工费一亩地要180块。
你以为他们是为了省钱?不对,是根本雇不到人。
大型农机下不了地,人工又贵又难找,玉米泡在水里一天就多一分霉变风险。中国农大副教授刘娟说得直白:“小农户在极端天气面前势单力薄,既缺预警信息,又无应急资源。”说白了就是——听天由命。
我国10亿亩高标准农田还没全覆盖,农业机械化在特殊地形和极端天气下就是摆设。这不是个例,这是无数农户年年面对的困境。孟成的父母守着水果摊不敢离身,李振宇的父亲腰伤干不了重活,这些细节才是真相:农业在天灾面前,脆弱得像张纸。
别只顾着夸“孝顺”,看看他们手里的活儿
网上一堆人夸这俩孩子“孝顺”“吃苦”,我听着就来气。不是说孝顺不对,而是这种夸法太浅了。
孟成凌晨5点在玉米地里,一边掰玉米一边用手机查小型履带式收割机的参数。他学计算机的,琢磨着给家里设计“泥泞地适用的收割辅助设备”。李振宇在日记本里画满了田间草图,记录“不同积水深度下玉米倒伏率”,把抢收数据直接写进农学实践报告,还提出“建立农户互助抢收小组”的建议。
这叫什么?这叫带着脑子干活。
他们不是被动承受农活的辛苦,而是主动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既懂“多掰一棒,父母少受一天累”的朴素担当,更明白“农业需要技术托底”的现实痛点。这才是真正的扎根——既肯弯腰干活,又能抬头看路。
对比那些实习要选“环境好、拍照靓”的岗位的同龄人,孟成和李振宇的底气在哪?不是他们更能吃苦,而是他们知道这苦吃得值。**为父母分忧的苦、为解决问题的苦,他们甘之如饴。
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55岁,这才是最扎心的数据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摆在那: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已超55岁。“谁来种地”“谁来救地”的问题,越来越迫切。
陕西渭塬的果农因花期冻害愁白了头,却不知道怎么用科技防霜冻。河北的农户因暴雨毁了农田,不懂“高标准农田能旱涝保收”。这些困境,恰恰需要更多“扎根玉米地的大学生”去破解。
![]()
自媒体都在蹭流量
山西“95后”新农人用直播带货把红薯卖向全国,孟成们的今天,或许就是农业韧性建设的明天。他们懂乡土,所以能精准对接需求;他们有知识,所以能引入技术活水。这才是他们走红真正该被看见的价值。
可现实是什么?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虽然突破了63%,但“抗涝玉米品种”“智慧灌溉技术”这些技术,大部分小农户压根用不上。不是技术不行,是落地难、成本高、推广慢。孟成和李振宇的抢收,本质上还是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对抗天灾。
别让流量毁了这份底气
网上现在最多的声音是什么?“真懂事”“好孩子”……然后呢?没了。
**我最怕的就是这种感动完就完了的热闹。**孟成和李振宇的走红,不该只换来一句“真懂事”的夸赞,更该引发对“如何让更多大学生愿意扎根农业”的思考。
给他们更多“技术落地的支持”,更少“流量炒作的打扰”,让扎根土地的青春,能结出改变农业的果实。别总是等天灾来了才想起农业,等抢收火了才夸大学生。
极端天气不会消失,农业的脆弱性也不会一夜改变。但孟成和李振宇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当年轻人愿意带着知识扎根土地,当“吃苦”与“思考”结合,农业就能从“靠天吃饭”转向“靠技术吃饭”。
雨停了,玉米收完了,但考题还在。真正的成长从不是在温室里开花,而是在风雨里扎根。当更多年轻人愿意弯腰触碰泥土,带着知识为农业添砖加瓦,中国的饭碗才能在极端天气里端得更牢。
而这份“扎根的勇气”,正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青春力量。别只顾着感动,多想想怎么让这份力量真正改变点什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