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苏轼笔下的钱塘江大潮,正迎来一年中的最佳观赏期!
今年的钱塘江观潮季,罕见的“月牙潮”惊艳亮相!
![]()
△ 央视网视频截图
弧形推进的潮头,宛若一弯月牙在水中向前推进。
不少网友惊呼:“你见过会‘画月亮’的潮水吗?”“大自然雕琢的完美弧线!”“这何尝不是一种中式浪漫!”
其实,钱塘江大潮的形态,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丰富。
除了经典的“一潮三看”——盐官的一线潮、大缺口的交叉潮、老盐仓的回头潮,还有波纹潮、冲天潮、对撞潮、二度潮、鱼鳞潮。去年最新观测到的双波纹潮交叉形成的矩阵潮,被确定为第九种潮形。
![]()
△ 矩阵潮 新华网视频截图
为什么钱塘江的潮水能“变”出这么多形态?它们的背后藏着怎样的自然密码?
读过《少年行》创刊号的孩子,一定知道答案。
![]()
△ 《少年行》创刊号
原来,潮水的形态不仅与潮汐现象有关,更与钱塘江独特的“喇叭形”河口、河床的起伏、泥沙的淤积、江道的收窄,甚至风速、风向都密切相关。
比如,大缺口的交叉潮。
![]()
△ 交叉潮
潮水因江心淤沙阻隔,一分为二。东、南两股潮水,绕过淤沙,在江面上轰然相撞,然后呈十字交叉形向西疾奔,这就是交叉潮。
比如老盐仓的回头潮。
![]()
△ 回头潮
奔涌的潮头撞上丁字大坝,迎头受阻,不得不“翻卷回身”,形成壮观的回头潮。在老盐仓,钱塘江河道来了一个大拐弯,形成几近90度的折角。这里的丁字大坝,是为了保护海塘。
还有近年发现的鱼鳞潮。
![]()
△ 鱼鳞潮
科考人员解释,只有一线潮和波纹潮汇合时,潮水才会出现鱼鳞的形状。两种潮形同时出现,还要碰上头,这种概率太小了,可遇不可求。
而像“月牙潮”这样浪漫的弧线,更是需要天文、地理、气象三重条件完美配合,是自然偶得的“艺术品”。
而这些,只是钱塘江潮的“冰山一角”。在《少年行》里,观潮可不只是“看水”。
孩子会读到:
✅ 观潮的习俗从何时开始兴盛?
✅ 为什么农历初一和十五容易形成大潮?
✅ 潮汐是普遍现象,为什么钱塘江能“一潮独秀”?
✅ 3吨重铁牛“不堪一击”,钱塘江大潮的冲击力有多大?
![]()
△ 《少年行》创刊号
还有——
一年大潮日100多天,可不只有“八月十八潮”;
百年前,就有“观潮专列”,堪称最早的“文旅专线”;
乾隆四赴海宁,实为视察鱼鳞石塘的修建,挂怀钱塘江水患的治理;
![]()
△ 《少年行》创刊号
这些知识的背后,是天文、地理、历史、交通、物理、工程的融合。所以,钱塘江大潮,不只是自然奇观,更是一堂生动的跨学科现实课堂,这也是人文地理知识的生动体现。
读懂了这些,再带孩子去观潮。孩子的眼中就不再只有转瞬即逝的浪花,而是能真正读懂潮起潮落间世界运行的密码,在知行合一中得到一次认知的升级。
作为原创青少年人文地理素养杂志,《少年行》从不做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做“现象的拆解师”,把复杂的世界“翻译”成孩子主动探索、积极出发的起点!
如果你也希望孩子:
✅ 不只看热闹,更看懂门道;
✅ 从小建立跨学科思维;
✅ 带上知识出发,真正“知行合一”。
那么,就从《少年行》开始,带他走进一个更深刻、更广阔的世界。
少年行
《少年行》由《阳光少年报》出品,是国内少见的原创青少年人文地理素养杂志,读者是8岁+少年及其父母。每期杂志,孩子能收获8万多字的高品质人文地理知识积累,全年12期阅读积累可达百万字。
聚焦人文地理内容方向,覆盖全学科素养,专门为青少年创作,《少年行》用有价值的阅读带孩子和世界见面,帮助孩子建立对复杂世界的多维认知。
在脚步暂时不能抵达的时候,孩子可以通过《少年行》“纸上旅行”,深度了解和认识世界。
陌生的街道、不同的乡音、深厚的文化、新奇的食物、从未见过的动植物……点燃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每读一篇文章,就相当于一次深度旅行,比屏幕里的世界更真实、更精彩。
世界很大,先用阅读抵达吧!
统筹 | 巫晓
文案策划 | 陈琼
文字校对 | 崔岩
图片来源 | 《少年行》杂志,央视网、新华网视频截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