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四大家鱼”,不少人能说出个大概,能完整说出这四种鱼的人真的不多!
特别是对于曾稳坐“四大家鱼之首”宝座的青鱼,知道的人并不多!
![]()
只因为如今青鱼的养殖户越来越少了,好多地方的渔民都不愿意养殖青鱼了,而它如今竟成了钓场里专供钓友过瘾的“打工鱼”,被钓友称之为“钓场的牛马”。
为何这四大家鱼之首的青鱼,如今沦落到这种地步呢?
先说说“四大家鱼”的阵容。在传统淡水养殖里,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这四种鱼,因生长快、易繁殖、能互补共生,被渔民称为“四大家鱼”,撑起了我国南北方方淡水渔业的半壁江山。
其中,青鱼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它体型最大、寿命最长,成年青鱼能长到一米多,体重轻松突破百斤,在鱼塘里堪称“水下巨物”。
和吃水草的草鱼、滤食浮游生物的鲢鳙不同,青鱼是典型的“肉食爱好者”,尤其爱吃螺蚌、蚬子这类带硬壳的水生生物,锋利的咽齿能轻松咬碎硬壳,因此也被渔民叫做“螺蛳青”。
![]()
早年的青鱼,能稳坐“四大家鱼之首”,靠的是实打实的价值。从食用价值来说,青鱼的肉质紧实细腻,而且它有一个极大的优势,肉质厚实却没有细刺,无论是红烧、清蒸还是做鱼丸,口感都远超普通淡水鱼,尤其是十斤以上的成鱼,鱼肉鲜美不柴,曾是逢年过节的“硬菜”,普通人家难得吃上一次。
从经济价值看,青鱼生长周期虽比鲢鳙长,但胜在体型大、出肉率高,一条百斤青鱼能卖出不少钱,而且青鱼是个头越大价格就越贵,一条100斤以上的要卖数万元,这也是其他几种鱼所不能比拟的,它也是渔民眼里的“长效收益股”。
![]()
更重要的是生态价值,青鱼吃螺蚌,能控制水体里的螺类数量,避免螺类过多导致水质浑浊,和吃水草的草鱼、净化水质的鲢鳙形成“黄金搭档”,让鱼塘生态更平衡——这样“能吃、能卖、能护水”的青鱼,成为“四大家鱼之首”自然顺理成章。
可谁也没想到,曾备受追捧的青鱼,如今却渐渐淡出了养殖主流,愿意养殖它的人越来越少了,它在市场也很少见了,除非专门养殖青鱼的渔场,甚至它还成了钓场的“专用鱼”,不得不替钓场的老板“打工”。
首要原因是“养殖不划算”。青鱼生长周期太长,鲢鳙一年就能上市,草鱼两年也能出栏,而青鱼至少要三四年才能长到十斤以上,前期投入的饲料、鱼塘租金成本高,渔民等不起也耗不起。
![]()
反观现在的水产市场,消费者更偏爱小体型、易烹饪的鱼,两三斤的鲈鱼、一斤左右的鲫鱼等小个头的鱼更受欢迎,几十斤的大青鱼不仅难运输,普通家庭一次也吃不完,市场需求越来越小。
何况它的价格也偏贵,十几块一斤,就算是分开切块卖,一块就是几十块,好多人也还是感觉不划算!
其次是“饮食偏好变了”。过去物资匮乏,青鱼因体型大、肉多,是“宴席标配”;如今人们更追求“鲜”和“嫩”,青鱼肉质虽好,但相比鲈鱼、鳜鱼,口感偏紧实,加上刺少的优势被巴沙鱼、龙利鱼分流,慢慢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同时还有很多海鲜也来分一杯羹,导致青鱼的优势不在了,市场逐渐被其他鱼所取代了!
而钓场成了青鱼的“新归宿”。这也是有原因的,第一个是青鱼的体型大、力气足,上钩后会疯狂挣扎,能给钓友带来极强的“遛鱼”快感,是钓场里的“明星鱼种”。
不少钓场会专门养殖大规格青鱼,甚至给青鱼挂上牌,设置“钓获奖励”,吸引钓友前来。
曾经的“四大家鱼之首”,如今靠“陪人钓鱼”延续存在感,难免让人唏嘘。
其实,青鱼的“起落”,也是淡水养殖行业的一个缩影——从追求“产量”到迎合“市场”,从注重“生态互补”到聚焦“短期收益”。
或许未来,随着人们对传统食材的重视,青鱼能重新回到餐桌;但眼下,它在钓场里的“打工生涯”,还在继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