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房间里,14岁的小明戴着耳机对着手机屏幕手舞足蹈,父母第10次催促他睡觉时,他突然摔下耳机:"你们根本不懂我!"这样的场景正在无数家庭上演。当家长们简单地将孩子沉迷游戏、短视频归结为"贪玩"时,往往忽略了背后更复杂的心理需求——青春期孩子正在虚拟世界中,拼命寻找现实世界中难以获得的"存在感"。
![]()
一、现实世界的"存在感"为何缺失?
青春期是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被看见"的需求达到顶峰。但在现实中,他们常面临三重困境:学业压力下,成绩成为唯一评价标准,个性与兴趣被边缘化;家庭沟通中,父母习惯性说教代替平等对话,孩子的真实想法常被忽视;社交场景里,校园人际关系敏感复杂,部分性格内向的孩子难以融入群体。
某中学心理老师曾记录典型案例:初二学生小雨在周记中写道:"我数学考了全班第一,但妈妈只说'别骄傲,下次保持';我画的漫画被同学嘲笑幼稚,可那是我最骄傲的作品。"这种现实反馈的缺失,让许多孩子转向虚拟世界寻求补偿。
二、虚拟世界如何提供"存在感"?
游戏中的即时反馈机制精准击中青少年心理需求:完成一局对战,系统立即显示击杀数、伤害量;升级角色时,绚丽的特效和称号提升带来强烈成就感。更关键的是,这里存在"平等对话"的可能——无论现实中的成绩、外貌如何,游戏技术或策略能力都能获得认可。
短视频平台则创造了另一种存在场景。15岁的阿杰通过剪辑游戏视频获得3万粉丝,他坦言:"第一次收到'你解说太有趣了'的评论时,手都在抖。现实中没人夸我口才好,但这里大家愿意听我说话。"这种被关注、被需要的感觉,构成了虚拟存在感的核心。
三、如何将"虚拟存在"转化为现实成长?
理解不等于放任,家长需要建立"桥梁式"沟通。首先,停止用"玩物丧志"标签化孩子,尝试了解他们沉迷的具体内容——是游戏中的团队协作,还是短视频创作带来的表达快感?其次,创造现实中的"存在场景":鼓励孩子参与班级活动策划,支持他们发展特长项目,用具体的成就感替代虚拟满足。
北京某重点中学的实践值得借鉴:学校开设"学生创意工坊",允许学生自主设计校园活动。参与策划校园音乐节的小林说:"当看到自己设计的灯光效果被全场欢呼时,那种感觉比游戏五杀更真实。"这种现实中的价值确认,正在帮助更多孩子走出虚拟依赖。
四、存在感危机背后的时代镜像
这种现象本质是数字原住民的身份焦虑。当00后一代从出生就浸泡在社交媒体中,他们对于"被关注"的阈值早已改变。教育专家指出:"这不是简单的代际冲突,而是整个社会评价体系需要升级的信号。"学校和家庭应当共同构建更立体的价值坐标系,让运动能力、艺术创造力、同理心等品质都能获得认可。
深夜的小明最终关掉了游戏,因为父亲约他周末一起调试新买的天文望远镜。当父子的身影出现在小区草坪上,银河的微光正透过望远镜镜筒,照亮两张专注的脸。这个瞬间,现实世界的存在感,比任何虚拟成就都更令人心动。
青春期孩子对存在感的追逐,本质是成长的本能呼唤。与其焦虑地阻断虚拟通道,不如在现实中搭建更坚实的价值舞台。当每个独特灵魂都能在现实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时,虚拟世界自然会回归它本来的位置——一个补充,而非替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